中藥山茱萸的功效
補虛固脫
近代醫家張錫純云:“茱萸救脫之功,較參、芪、術更勝哉!”又說:“救脫之藥,當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補肝,凡人身氣血將散者,皆能斂之,故其善治陰陽兩虛之喘息、自汗、怔仲、失精、小便失禁、大便滑瀉等危重證候。臨癥常以山茱萸50~100克煎濃湯服。
滋陰斂汗
肝為厥陰,其虛極之時,可見虛汗淋漓,或但熱不寒,汗出而熱解,或又熱又汗之危候。因肝膽相為表里,厥陰肝經之忽熱忽汗之癥,尤如少陽膽經之寒熱往來之候,治療需補肝滋陰以除寒熱。《神農本草經》謂山茱萸主寒熱,其實為肝經虛極之寒熱,因山萸肉能斂汗,又善補肝,故用于肝經虛極、元氣欲脫之寒熱往來、大汗淋漓之癥有效。
補肝舒肝
《內經》云:“過怒則傷肝”,肝藏血、主筋。肝傷,氣血虛,則筋失所養而筋脈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而痛。又肝膽中藏相火,肝虛則疏泄失職,相火難以周流全身,以致郁于經絡之間,與氣血凝滯而痛。治療宜補肝舒肝并舉,補血活血同施。《神農本草經》云:“山茱萸主溫中,逐寒濕痹。”山茱萸不僅能補肝,且能舒肝通利氣血,故臨床常用于治療肝虛所致腿痛,有補肝行痹之功。
收斂固澀
山茱萸具有收斂之功,又兼開通之力,可補肺絡及胃中血絡,又不致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氣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虛火旺損傷胃絡之吐血患者,臨床常用山茱萸加龍骨、牡蠣,或加三七粉沖服,常可起到意外之療效。
古代研究
萸肉微溫而不熱,是一味平補陰陽的藥品,不論陰虛或陽虛,都可配用。它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能補能澀,是它的又一特點。
本品經炮制后,形如黑棗的皮,故有些地區稱作“棗皮”。由于它酸澀收斂,如內有濕熱、小便不利者不宜應用。
《普濟方》山茱萸丸:山茱萸、覆盆子、菟絲子、巴戟天、人參、楮實、五味子、萆薢、牛膝、桂、天雄、熟地黃治腎虛腰膝無力,小便多。
《本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痹,去三蟲。
《別錄》“強陰益精,安五藏,通九竅,止小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