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綱目》:搗涂癰腫及蠼螋尿瘡,男子陰腫。
⑥《生草藥性備要》:活血通經。能去膿毒,洗痔瘡毒,退上部火,理跌打。
⑦《分類草藥性》:去小便血淋腫痛。
⑧《天寶本草》:利小便,平肝瀉火。治赤瘡,火眼。
⑨《現代實用中藥》:根用于赤白痢疾,慢性瘧疾,水腫,膨脹等。并有瀉下作用。
⑽《本草經疏》:馬鞭草,本是涼血破血之藥。下部膿瘡者,血熱之極,兼之濕熱,故血污濁而成瘡,且有蟲也。血涼熱解,污濁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陳藏器謂其破血殺蟲,亦此意耳。
⑾《歐洲藥學雜志》:治療和預防血腥吸血熱。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鮮者搗汁1~2兩);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①《全國中草藥匯編》4.5~9g。
②《中華本草》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用藥宜忌
孕婦慎服。
①《本草經疏》:病人雖有濕熱血熱證,脾陰虛而胃氣弱者勿服。
②《本草從新》:瘡證久而虛者,斟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