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的臨床應用
1.治療細菌性痢疾
黃連治療菌痢,療效比較肯定,多在用藥5-7天治愈。所用口服劑量,小者每日2-3g,大者8-12g。有人主張每日量以6g為宜,每日3g者效果差。小兒 1歲以內0.2-0.3g,2-4歲0.3-0.6g,4-8歲0.5-1.0g,8歲以上 O.5-1.5g,日服4-6次,首劑加倍。少數頑固病例可另用2-3%黃連溶液行保留灌腸,成人每次100-200ml,每日 1-2次。慢性菌痢腸粘膜有實質性病理改變者,可在乙狀結腸鏡的幫助下將黃連粉直接噴射于腸壁上,隔日1次,3-5次為一療程。
黃連對菌痢的遠期療效亦稱良好,如復發再服仍有效,但對阿米巴痢疾療效較遜,對小兒中毒型菌痢亦堪應用。急性菌痢的平均退熱時間,短者為21小時,長者約為3.2天,腹痛消失時間為1.5-5.9天,大便培養轉陰時間為3-5.8天。有人曾將黃連與磺胺藥物、鏈霉素、痢疾噬菌體作療效對比,發現臨床癥狀改善的速度,黃連組與其他三組相等,而大便培養轉陰時間,以黃連組為快。不少作者認為黃連至少不亞于其他幾種治療痢疾的藥物,且不象磺胺類藥、氯霉素等易有副作用。
此外,黃連中所含的生物堿黃連堿對痢疾桿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效力,一般用量成人為100-200mg, 日服3-4次,待臨床癥狀消失,大便性狀轉為正常及培養轉陰后改用半量,連續2-3次培養陰性后停藥。或用0.1%黃連素液1ml加 1%普魯卡困液1ml,作穴位注射。選穴:關元,氣海,天樞,足三里(雙側交替注射),每穴0.5ml,每天1次,7天為一療程。手按為:進針慢,推藥慢,出針快。共治療急慢性菌痢87例,療效以急性者為好。
2.治療傷寒
用黃連粉裝入膠囊口服,每次2g,每4小時1次,直至體溫正常后3-5日為止。治療15例,臨床治愈13例,2例無效;治愈病例完全退熱之平均天數為5.6天。2例傷寒復發病人在用各種抗菌素及激素無效后,改用黃連素200mg,日服3次,結果用藥后第3日體溫即顯著下降,第13日完全恢復正常。共服21天并無不良反應。停藥2周,大便培養2次陰性。有人報道使用香連丸(黃連、木香)治療傷寒帶菌者137例,絕對療效在98%以上;但另一報道用香連丸或黃連素治療傷寒帶菌者 11例,經長期觀察均無效果。
3.治療肺結核
用黃連素每次300mg,每日3次口服,3個月為一療程。報道30例肺結核患者的咯血、發熱、咳嗽等癥狀治后全部消失,排菌者的陰轉串為83.3%,X線攝片病灶吸收好轉。亦有用2%黃連液或0.25%黃連素液作氣管滴入治療結核性空洞,一般以薄壁空洞閉合率為高。曾有以黃連累與異煙肼并用治療重癥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用藥后糖尿病病情亦呈現好轉與穩定。
4.治療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應用大劑量黃連素治療40例,治愈24例,平均療程為7.4天。少數患者腦脊液培養仍有腦膜炎雙球菌生長,提示黃連素對抗腦膜炎雙球菌的作用是制菌而非殺菌,并推測黃連素是通過腦膜血管到達腦膜從而控制炎癥,而不是透過血腦屏障進入腦脊液。故認為黃連素對本病的治療尚不夠理想,不能取代磺胺藥。
5.治療大葉肺炎
用黃連粉內服,每次2分,每日4-6次。據23例觀察,平均退熱天數為2.9天。
6.治療猩紅熱
用10%黃連糖漿內服治療44例猩紅熱患者,全部治愈;與青霉素和青霉素加磺胺分組對比的結果,黃連組的療效并不遜于其他兩組。再有內服黃連干浸膏(0.25g約等于原生藥 1g)治療猩紅熱患者38例,兒童劑量為0.15-0.3g,成人0.45g,每日3-4次,持續用藥6.5天,少數病例兼用5紹黃連液滴鼻或噴喉,均獲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