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菊花的藥用價值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補遺》:菊花,能補陰,須味甘者,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2.《綱目》:菊花,昔人謂其能除風熱,益肝補陰,蓋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臟也,補水所以制火,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則風息,火降則熱除,用治諸風頭目,其旨深微。
3.《本草經疏》:菊花專制鳳木,故為去風之要藥。苦可泄熱,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則兼辛,故亦散結,苦人心、小腸,甘人脾、胃,平辛走肝、膽,兼入沛與大腸。其主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濕痹者,諸風掉眩,皆屬肝木,風藥先人肝,肝開竅于目,風為陽邪,勢必走上,血虛則熱,熱則生風,風火相搏故也。腰痛去來陶陶者,乃血虛氣滯之候,苦以泄滯結,甘以益血脈,辛平以散虛熱也。其除胸中煩熱者,心主血,虛則病煩,陰虛則熱收于內,故熱在胸中,血益則陰生,陰生則煩止,苦辛能泄熱,故煩熱并解。安腸胃,利五脈,調四肢,利血氣者,即除熱,祛風,益血,入心,入脾,入肝之驗也。生搗治療瘡,血線疔尤為要藥,療者風火之毒也。
4.《藥品化》:甘菊,取白色者,其體輕,味微苦,性氣和平,至清之品。《經》曰,治溫以清。凡病熱退,其氣尚溫,以此同桑皮理頭痛,除余邪。佐黃蔑治眼昏,去翳障。助沙參疔腸紅,止下血。領石斜、扁豆,明目聰耳,調達四肢。是以肺氣虛,須用白甘菊。如黃色者,其味苦重,清香氣散,主清肺火。凡頭風眩暈,鼻塞熱壅,肌膚濕痹,四肢游風,肩背疼痛,皆繇肺氣熱,以此清順肺金,且清金則肝木有制。又治暴赤眼腫、目痛淚出。是以清肺熱須用黃甘菊。
5.《本草新編》:甘菊花,氣味輕清,功亦甚緩,必宜久服始效,不可責以近功,惟目痛驟用之,成功甚速,余則俱于緩始能取效也。近人多種菊,而不知滋補之方問有用之者。又取作茶茗之需,以為明目也。然而甘菊不單明目,可以大用之者,全在退陽明之胃火。蓋陽明內熱,必宜陰寒之藥以瀉之,如石膏、知母之類,然石育過于大峻,未免大寒以損胃氣,不若用甘菊花至一、二兩,同元參、麥冬共劑之,既能平胃中之火,而不傷胃之氣也。
6.《本草經百種錄》:凡芳香之物,皆能治頭目肌表之疾。但香則無不辛燥者,惟菊不甚燥烈,故于頭目風火之疾,尤宜焉。
7.《本草便讀》:甘菊之用,可一言以蔽之,日疏風而已。然雖系疏風之品,而性味甘寒,與羌、麻等辛燥者不同,故補肝腎藥中可相需而用也。
藥理作用
1、抗病原體作用。菊花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B-溶血栓性鏈球菌、傷寒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其水浸劑對某些常見皮膚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高濃度在體外還有抗病毒及抗螺旋體作用。
2、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菊花提取物對小鼠腹腔注射,可使皮內注射組織胺之局部臺酚藍之擴散較小,顯示其能抑制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而有抗炎作用。
3、有解熱作用。對金葡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等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4、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尤為顯著。有顯著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冠脈流量的作用。本品對冠心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癥等老年性疾病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從而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國內在治療老年人常見疾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5、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還有解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