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宜興紫砂界,可說是風云際會,新人輩出,各擅所長,為弘揚紫砂文化盡藝人的一份責任,這是主流。每一位紫砂從業者,能否按照藝術品市場規律, 為收藏界、商界、愛壺人創作出不同類型的紫砂壺, 彰顯宜興紫砂的地緣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植根于陶都這塊藝術園地制壺人的共同愿望。我從藝以來, 師承傳統,刻意創新,這也許是眾多紫砂從業者的追求,盤點創新作品數十件套中,以花貨為主流,為的是使這一大類品種有序流傳,如松、竹、梅、竹提、風卷葵壺以及壁飾等陳設件,既有傳統底蘊,又具時代風貌,這得益于日常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悟,又巧用紫砂泥色在設計制作上顯示古樸深沉之超凡, 可表達作品自然靈動之氣韻。
縱觀前人作品,紫砂花貨類作品多以單件壺為主,如果設計制作成套茶具,可使作品在配套使用上更具特色和價值。
每件除主體茶壺外,都配以紫砂杯、碟,且與壺的設計貼塑風格相一致。如《紫茄組壺》, 取茄身光潤之形, 主體壺蓋貼塑茄葉,上有一小茄段為“滴”,茄柄下曲為“把”,茄段頂端有出水孔;另配有半爿形紫茄為碟,有杯托,既具象真效果,又不乏實用性。其它組壺的杯碟在構思制作上,也都能突出不同蔬果和小動物的特性,讓人睹物思情,把大自然美好的東西在紫砂茶具上得到展示,體,現紫砂藝術的真、善、美以及對和諧社會的追求。
如個人創作的《如意壺》獲1999年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銅獎;《團圓壺》獲第一屆中國陶瓷藝術展銅獎; 《彩鳥壺》獲2003年全國精品博覽會金獎。我想,在紫砂藝苑,從業者只要辛勤耕耘, 不斷創新,都會在紫砂這一行業中,作出對社會有益的貢獻。
紫砂人,地緣特性的受益者
改革開放三十年,宜興紫砂這門民間傳統工藝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政府對紫砂業的關心、愛護,民間行業協會的成立,紫砂從業人員隊伍的不斷擴大,紫砂燒制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保護條例的實施,以及各種傳承弘揚宜興紫砂文化活動,如大型展覽評比、學術講座、技藝大賽等的舉辦等等,都從不同層面為推進紫砂業健康有序向前發展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這是最大的優勢。
綜上所述,要實現宜興紫砂產業可持續發展,關鍵還是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加強行業管理,加強資源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加強業者自律。
目前宜興直接從事紫砂制作的技藝人員有3萬之多,其中國家級大師、陶藝大師10名,省大師、省名人41名,高級工藝美術師85名,工藝師160名,具有初級以上職稱的有1000余名。換言之,他們都是地緣經濟的受益者,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而且年輕藝人占了大多數,是紫砂業未來的希望所在。因為在未來的發展中,紫砂藝術是永恒的課題,紫砂文化是藝術的靈魂,加強對年輕藝人的技藝培訓,做一名德藝雙馨的傳承人,這是我們年輕的紫砂人所希望的,也是宜興紫砂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