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進血液循環
從養生理論看,腳離人體的心臟遠,而負擔重,自古就有人體的第二心臟之說,也容易導致血液循環不好。醫學典籍有記載“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對于手腳冰涼的人,泡腳是一個促進血液循環的好的辦法。
2、刺激足部的穴位、反射區和經絡
按壓腳步還能反射出相對應的肝臟是否有問題,做足療時,按摩師點壓我們的腳時,會感覺痛疼、酸脹,而按完之后,會感覺渾身輕松。腳底有6條主要的經絡,泡腳能刺激這六條經絡,有利于活血。
3、輔助治療疾病
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很重視對雙足的鍛煉和保養,并運用足部泡腳按摩(足療)來防病治病。民間有俗語稱“富人吃補藥,窮人泡泡腳”,由此可見泡腳的作用之大。現代人長期待在空調房內,并且喜愛吃涼的食物,所以部分人會體內多寒濕,而通過泡腳能加速體內排寒。
4、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癥
堅持泡腳對改善睡眠也有不錯的作用。用43攝氏度的水浸泡雙足30分鐘,能使血液中的乳酸降低。而且,足部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毛細血管,用熱水泡腳對神經和毛細血管有溫和良好的刺激作用。這種溫熱刺激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皮層起到抑制作用,從而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癥。泡腳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從而改善心臟功能,降低心臟負荷,促進新陳代謝,還可調節經絡和氣血。
秋季泡腳注意事項
1.佳時長15~20分鐘
泡腳時間不宜過長,以15~20分鐘為宜。泡腳時血液會流向下肢,腦部易供血不足。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如果感到胸悶、頭暈,應暫時停止泡腳,休息一下。糖尿病患者末梢感覺能力差,應由家人先試水溫,防止發生燙傷。
2.佳水溫在40℃~50℃
水溫不能太高。許多人覺得只要在自己的承受范圍內,水溫自然是越高越好,其實并不然。泡腳的佳水溫在50℃以下,要求熱而不燙,感受水溫不要用手去測量,好用腳去感受。假如水溫過高的話,腳上的血管容易過度擴張,體內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反而容易引起心、腦、腎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對身體不利。
3.水量不可太少
泡腳好用較深、底部面積較大的木質桶或瓷盆,能讓雙腳舒服地平放進去,而且好讓水一直浸泡到小腿。
4.女性經期別自己亂用中藥泡腳
女性經期出現的問題比較復雜,如果不能辨清原因就用中藥泡腳,不但不會起到舒緩的作用,還可能會加重痛經等癥狀。因此,如果女性希望用中藥泡腳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痛經等經期健康問題的目的,好咨詢醫生,根據自身情況對癥用藥。
5.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
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長期下來會使人營養不良。吃完飯后,體內大部分血液流向消化道,如果飯后立即用熱水泡腳,本該流向消化系統的血液轉而流向下肢,日久會影響消化吸收而導致營養缺乏。因此,好飯后半小時再泡腳。
總結:泡腳是一項十分健康的運動,我們在生活中通過泡腳能夠減少很多的疾病,當然,我們在生活中泡腳的方法一定要選擇正確,不要自己亂配藥物,這樣便可以保護好身體的健康,避免疾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