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流的根部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壺的出水。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底,則水壓充足,出水有力,并可減少倒水時壺的口蓋部溢出茶水的機會;流的根部位置若接近壺口,水壓會有所欠缺,倒水時,壺身的傾側角度增大,口蓋部溢水的可能也隨之增加。
8. 壺的嘴型也要稍加留意,尖、長、薄的壺嘴,容易受傷;粗、短、厚的壺嘴,比較“強壯”。流管內要干凈平滑。
9. 壺的出水孔,常見的有三種:獨孔、球孔、網孔。個人觀點,網孔最為適宜;獨孔倒茶水時攔不茶葉;球孔有礙壺內的清潔工作,孔密殼薄,易碎會掉。
10. 壺內網孔的孔徑,不宜選取密而小的。因孔徑過小,水流經過時會受到水的張力影響,阻力增加,流速下降,動能減少,出水不爽。個人觀點,網孔的孔徑以不小于3mm為宜。
11. 壺內網孔區域內的小孔分布要均勻,且網孔區域的中心,應與壺嘴的中心線對齊,徹底消除出水水流偏斜、泛花的潛在因素。
12. 壺底和內壁是否處理的干凈平整,有無殘留的泥點和泥塊,即俗稱的“推墻刮底”,此項處理工序,是衡量一個工手“功力”的重要標準。
紫砂壺與其他藝術品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是實用性很強的藝術品,它的“藝”全在“用”中“品”,如果失去“用”的意義,則“藝”將不復存在。
據專家介紹,一把紫砂壺準確地說共有鈕、壺蓋、壺腹、壺把、流嘴、足、紫砂壺氣孔等七個部位。而從制作的工藝上細分,足有圈足、釘足、方足、平足之分;鈕有珠鈕、橋式、物象鈕等三種。壺蓋有嵌蓋、壓蓋、截蓋;把有單把、圈把、斜把、提梁把,其形真可謂紛繁多樣。
歷代流傳的紫砂壺型制都有一定名稱,至今還有數十種流行。如洋桶、一粒珠、龍蛋、四方、八方、梅扁、竹段、魚兒龍、壽星等,仍普受歡迎。現代人較注意紫砂壺的收藏價值,單從其收藏價值考慮,紫砂古壺價值連城、寸柄之壺則更珍貴。
總結:通過上面的介紹,相信我們會了解到在選購紫砂壺的時候會有很多的小細節被我們主動或被動的忽視。喜愛紫砂壺的朋友們或是收藏、品茗,但是一些細枝末節同樣可影響到我們選購的紫砂壺的質量和價值。所以,建議壺友們重視起紫砂壺時值得注意的地方,希望壺友們能夠無缺憾的享有品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