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怎樣看待老泥、新泥?
老泥、新泥是廣大壺友都存在一個誤區。其實,紫砂的形成到今天都是經過了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時間了,都可以說是老泥。至于泥料的風化期、陳腐期倒有長短之分。紫砂都是經過幾億年的時候形成的,所謂的新泥、老泥只是在陳腐期上區別而已。泥料的陳腐期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一下。陳腐期久的泥料相對于陳腐期短的泥料要溫潤,可塑性要高一點。制好的壺一個無水色,較難看。一個有水色,較好看。
24、如何選擇泥料?
關于泥料的好與差!其中關系錯宗復雜,難以解釋清楚!關健得用,也就是泡養!如泡養后,后期變化明顯,而且變化速度快!摸在手中有細豆沙似的感覺!那就是好泥料!泥料只要自己喜歡、覺得好、易養,那么它就是好的。好的泥料加上好的火候,燒出來的紫砂壺色澤飽滿、溫潤易養。否則,要么干巴巴,要么表面非常光亮(稱之為玻璃光或賊光),一般都是加有化工顏料和經人為加工的,不可取也。
25、紫砂壺的功能美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紫砂壺功能美主要表現在: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緊、出水流暢。
26、紫砂壺的大小如何區分?何為一手壺?
紫砂壺的大小一般是從其容量來區別的。所謂小品壺是指200CC以下,中品一般只指200CC-400CC,400CC以上的就屬于大品系列了。按目前大多飲茶者的習慣而言,一般容量最好在200-350毫升為最佳,其容量剛好在四杯左右。手摸手提只需一手之勞,故稱為一手壺。紫砂壺手工藝高矮,各有用處,高壺口小,宜泡紅茶;矮壺口大,宜泡綠茶;但又必須適度,過高則茶易失味,過矮則茶易從壺口溢出,壺嘴出水也很關鍵,凡此種種都屬于功能美手工藝標準。
27、我新買的壺為什么感覺不是那么光澤?
新買的壺外表總不及用過的那么光澤,新壺通常保留著泥土的天然本色,有一股土腥味,顯得粗、燥、亮。而舊壺細、潤、柔,原因是壺內石英分子在不斷的冷熱水交替中起著變化,再加上持壺者悠悠品茗時用手摩挲,使色澤潤滑光華。舊時有些藏壺家買了壺出錢請人家先用上幾年。制壺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藝家,他們能夠把壺“養”大之后的相貌估準,這個就是他們技藝高超之處。所見的一些傳世名壺,壺身莫不光潤古雅,藏壺家稱之為“色漿”。
28、如何養壺?
“養壺”主要靠茶葉來養,一般選用綠茶,綠茶性溫,茶葉以當年產新茶為佳。茶葉的等級要高,越是紫砂壺精品越發要上等茶葉,泡茶的水也要質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礦泉水。泡茶也講究,先用沸水澆壺身外璧,品茗者常說的“潤壺”,然后再沖水。品茗時若常用濕毛巾撫摸壺身,則潤撲之色油然而生。玩賞家常喜愛多把壺輪番使用,并習慣飲什么茶用什么壺,飲紅茶用甲壺,綠茶用乙壺,烏龍茶改用丙壺,嚴加區別,不相混淆。茶壺每次使用后,壺身應擦拭干凈,壺內殘茶剩湯不必立即倒棄。這倒不是為了過后再飲,因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殘茶留在壺內任其吮吸,時間久了,能使壺色光澤古潤。如果壺暫時不用,壺身內外擦干爽,不積濕氣,貯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紫砂壺切忌包裹式密封,封閉久后易生“斑”。壺的保存要注意勿讓它沾油煙,污染后難洗滌,洗刷時不要使用清洗劑,這樣很容易破壞“色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