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藝術
江蘇省宜興是中國的陶都,紫砂陶的故鄉。它位于太湖之濱,山明水秀,景色迷人,物產豐富,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州、竹的海洋”之稱。
宜興陶瓷傳說早在四五千年前原始社會晚期,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塊土地上燒造陶瓷了。商周時期已有幾何、印紋陶和早期的青瓷出現,到秦、漢、宋、明、清至今陶瓷生產演進迅猛。紫砂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繁榮于當今,經歷代陶人的努力,人才輩出,造型各異,種類繁多,層出不窮。
紫砂陶的第一要素——紫砂土,主要有紫坭、綠坭、紅坭三種,統稱紫砂坭。產于宜興本地,它們以天然的礦物組成,蘊藏在巖石和普通陶土的夾層中,故有“巖中坭”,“坭中坭”之稱。通過一系列工序,才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三種原料可單獨也可據需要進行相互配比混合使用,從而產生更多紫砂坭色。經不同濕度,氣氛火焰燒成,色澤更為豐富,故有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黃而不嬌、綠而不嫩等高稚色調。
紫砂土是一種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種陶土,它的分子排列與一般陶瓷原料的顆粒結構不同,經1200度高溫燒成,成鱗片狀結構,有著理想的致密度和一定的氣孔率,制品表面加工細密,不需施釉,在泡茶時不會產生任何化學反應。
所以,其一,用紫砂壺泡茶不失原味,使茶的色、香、味皆蘊。古代對飲茶有“水是茶之母,壺是茶之父”的贊語。
其二,紫砂壺傳熱比較緩慢,保溫也好,使用時不灸手,觸覺也舒服。
其三,紫砂陶冷熱急變性能好,寒冬臘月,注入沸水,或文火上燉燒都不易炸裂。
其四,由于制品表面加工致密,有越用越光,越用越新,越用越覺精神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