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高手中,還應當說到清代道光、咸豐間的邵大亨。關于大亨其人,文獻記載甚少,然從其傳世著作奇妙的構思、精美的工藝、豐滿流通的線條看,確非通常陶工可比。他的著作對后世有適當的影響。
(四)、紫砂器出產的工序大致如下
資料的預備,包含挖泥、煉泥和選料。礦中挖出的硬塊狀的泥料經過搗碎、過篩、澄濾,所得細土下窖貯藏,叫作"養土"。
紫砂器成型的首要辦法是手藝捏作。先捏器身,然后挖足、開面,最終加柄、嘴、蓋等。從明代至清康熙年間,多用捏作的辦法;清雍正、乾隆時期呈現了很多的模制產物。嘉靖、道光年間,陳曼生重介古法,又盛行捏作/李啼兼、張虹說得好:"就印模與偽造而論,印模之法易精,在工業為前進;偽造之法難精,在技能為絕詣。故印模之法便于信仿行,偽造之規則庸工不易措手也。名家之壺俱以偽造見長,坐是故耳。"
早期的制坯東西首要是一種竹刀,后來逐漸增添了木、角、石、金屬等資料的東西,并用陶輪來拉坯和修坯。到清代,東西有十多種,包含椎、碓、鏢、釵,有圭形、笏形、貝形、腎形、月形、蝎尾形等多種形狀。
制好的坯要經過詳盡的修整,有些器物再加點綴。點綴辦法有:貼花--堆塑山水、花草、人物、鳥獸等紋飾;繪寫--以氧化鋁、氧化鐵或氧化鎂比及為呈色劑,在素坯上繪畫寫字;雕琢--在坯體上以陰文刻出書畫。紫砂通常不上釉,也有少數用釉點綴的,大件選用潑釉法,小件采納浸釉法。通常單色釉上一次,彩繪器上兩次。
器坯陰干后裝匣體進窯燒制。傳統辦法燒制紫砂器的窯是"龍窯",即頭低尾高的斜式窯。龍窯通常長達四十米,每隔一米為一節,燒爐在頭部,燃料為木柴和柴草。窯背兩邊各有五十個燒火眼,從燒火眼投入燃料。窯身兩旁,每隔四到五米辟一個進出口,從這里裝坯、取器。每窯需以1100°C到1200°C的窯溫燒四十到四十二小時;燒成后,停十五到二十四小時,再開窯取器。用龍窯燒制,窯工很辛苦。如今紫砂廠現已改用燒重油的新式窯爐,既節約人力,又提高了燒造質量。
紫砂器燒成后還要磨光上蠟,上蠟是紫砂特有的工序。彩繪的紫砂器,需經過兩次裝燒。還有在燒成的紫砂上施加共同色綴的。清代道光年間,呈現了包錫的工藝,但由于技能雜亂,未能連續。還有拋光包銅的工藝,包銅多見于壺嘴頭、口蓋的邊際等部位。金銀絲鑲嵌是新的點綴工藝,汲取木器、漆器的點綴辦法,先在泥坯大將紋飾圖畫刻成凹槽,燒成后將金銀絲嵌入槽內,敲實、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