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紫砂鐵質成分含量較高,砂料內所含顆粒較大,采制結構疏松,器身明顯呈雙氣孔結構,氣孔對流較好。由這類泥料制作的壺因為氣孔較大,適宜沖泡比較重水而非重香的茶葉,比如普洱茶、老白茶、紅茶等。紅砂制成的壺身質感猶如人的皮膚,有輕微而自然的褶皺,用沸水沖淋時,壺身還能展現出迷人的色彩變化。段砂本身顏色較淺,制成茶具后更適宜沖泡綠茶、鐵觀音、生普等茶湯顏色清淡的茶葉。
藏壺先分類
要想把紫砂壺的好壞弄清楚就必須進行分類,不分類就沒有識別標準。紫砂壺可以分為實用器、工藝品、藝術作品三類。實用器以喝茶為主,不需要獨創性和全手工,只要使的順手、大小合適即可。工藝品最初是為了出口換匯,要求美觀,注重質量。藝術作品要有獨創性,壺型和裝飾的選擇要和主題協調一致。
傳統意義上判斷優質紫砂壺的標準是泥、型、工、款,要選好泥,用好工,做好型,刻好章。但光有泥、型、工、款還不夠,還需要具體的衡量標準。大師做的壺匠心獨具,技藝精湛,喝茶用卻不一定順手。老的茶壺雖然值得收藏,但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意義,而非藝術價值。
從紫砂壺的歷史上看,古人做的壺不是為了實用,而是為了表達情感和思想。現在普遍認為明代泡茶風氣的興起導致紫砂壺的興起,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明代家具的興起。有了黃花梨、紫檀家具,上面擺的東西當然要與之相適應,紫砂壺從此上了一個新臺階。當時的紫砂壺重視是否好看,而非好用。
鑒別紫砂壺的好壞可以具體到六個方面:
一、泥料。壺體密度越高越好,要做得像巖石一樣。做到密度高,首先要泥好。
二、顏色。好壺顏色很講究。紫色高貴、神秘;紅色端莊、絢爛;黃色如綢緞一般典雅。單是顏色就讓人看不夠。
三、器型。壺身上看到的所有線條,包括輪廓線和壺面交界面的線條,要有彈性,如樹杈、竹枝一般,能立得住,彰顯出蓬勃的生命力。身筒要有膨脹感,有氣感,有空間的張力。
四、比例。壺體造型要協調,遵循章法。
五、細節。壺里面看不見的地方更要做好,無一處不認真。壺的氣孔不是一個簡單的眼,而是藝術作品里面的一個元素,一看就覺得漂亮,而不只作為透氣用。
六、合理。符合壺理和自然規律,剛柔并濟,方圓并現,曲直相合。一把壺拿在手里,要看出對比和變化,而不是一成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