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壺守則衛生第一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為了在壺內形成「茶山」,使其看來更具古意,便將茶葉留存其中,任其陰干,但因很多地區高溫多濕,霉菌極易滋生其間,若就衛生觀點考量,此法實不足取。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將最后一泡茶湯存于壺內,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于吸附茶湯,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以此養出的壺,只怕日后沖茶時,亦會帶有異味,甚至有礙健康,實是得不償失。
總而言之,想要養好一把紫砂壺其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各位喜歡紫砂的新朋友們不妨參照上述的步驟及注意事項,細心地如法炮制,即可養成一把人見人愛的好壺。養好的壺擺置架上,溫潤的光澤便像是自已的心血結晶,那份成就感可不是局外人所能體會的。
錯誤的紫砂保養方法
紫砂壺的泥原料,為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俗稱“富貴土”。 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紫砂壺巖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紫砂壺實用性強,故對紫砂壺的保養也是有講究的,我們以往一直強調正確的保養方法,一直忽視了錯誤的方式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1、包漿法。泡茶時將茶汁淋在茶壺上,認為壺多淋幾下,就能多吸收一些營養,且不擦不刷。久而久之,壺被一層茶垢包起來,壺表面變得膩黑而無美感。
2、干擦法。泡茶時趁壺身熱將茶汁淋在壺身上,等茶汁傾倒出后,用干茶巾來回擦拭。這種方式養的壺,變亮較快,但養成后,最怕人的手氣、水氣,一旦沾到了壺面,則養成的光澤容易褪去,導致壺面光澤不勻。
3、濕擦法。壺身熱時用茶巾沾茶水擦拭壺身,不斷地推搓。這種方法就好像擦皮鞋,將茶汁一層一層擦在上面。養亮后,如果久置半年以上不用,光澤會逐漸褪去。
4、勤刷法。泡茶時淋茶水在壺上,趁壺熱吸收之際,用毛筆或小刷子,勤加刷洗,使茶汁均勻刷在壺上,好像是刷皮鞋,是一種假亮。
愛壺之人必定有自己的愛壺之道,只要在平日里細心呵護,掌握保養茶具的方法,就能擁有長久不損的茶具。
結語:通過上文的了解,我們了解了所謂養壺就是指紫砂壺進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和保養后在壺表面所呈現的光澤,種色澤內斂幽亮,高雅古樸,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學習下紫砂壺保養守則,讓你的愛壺變得容光煥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