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師張順法和他壺的故事
自古茶不離壺,而壺則是紫砂為上。宜興紅茶和宜興紫砂相得益彰,攜手從明朝一路走來已經五百多個年頭。
宜興紫砂,向以其特有的純凈天然的文化內涵和工藝形象,讓所有愛茶人折服,文人傾倒。宜興紫砂,價同金玉,又勝過金玉。明人周高起就曾在《陽羨茗壺系》感嘆:一壺重不數兩,價重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
宜興的“五色富貴土”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宜興人,歷代名師輩出,直至今日,紫砂技藝更是日趨完美,精妙臻美。
張順法就是其中至為優秀的一位,雖然他的祖上并非名聲顯赫的制壺大家,因為爺爺和父親都以陶為業,生長在這種環境,自然耳聞目染地接受了陶藝的熏陶。19歲那年,他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拜紫砂大家李碧芳為師,踏上了紫砂藝術之路。
恩師李碧芳的悉心教導,為他打下了極為堅實的基礎。李碧芳是現代宜興紫砂名家朱可心的得意之徒,技藝全面,工藝嫻熟。她所制的壺運線流暢,寓古樸、端莊清秀于一體,形神氣韻兼備。張順法從恩師身上得到最深切的教誨,就是創作必須來自生活,同時又不能拘泥于生活素材,才能使作品蘊含豐富的意味。從生活中來,又高于生活,這個理念一直陪伴了張順法三十多年的刻苦研習,厚積而薄發,他的作品逐漸被認可,作品“六方牛蓋壺”、“浪擊壺”、“云肩如意壺”、“二泉壺”和“茗香壺”等作品先后斬獲各項大獎,作品也在港臺地區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好評。
已是國家級工藝師的張順法,對自己的要求是一年只創作兩件作品,目的還是少而精,有些作品甚至還要數年的醞釀才能完成。在他看來,必須是完美體現自己的構思,使創作理念得以立體呈現,再加上藏家和社會的認可,這樣才能算是成功的作品。張順法認為:如果抽象地講紫砂壺藝的審美,可以總結為精、氣、神三個要素:精是指工藝的精致細膩;氣,即氣質,壺藝所內含的本質的美;神即神韻,令人意會到美的韻味。能在這幾個方面融會貫通,才能算得是一件真正的完美的好作品。
張順法所作的壺,充分表達出一種解讀整齊的律動,合理協調了各種造型因素的關系,運用得當,強調局部服從整體,個性融于共性,以達到整體之美。成功的創作首先必須要抽象,取之于具象,而又提煉于具象。過于拘泥于具象,則會限制了想象的空間。其次,成功的創作又應該是有新意的,里面蘊含著氣度和韻律的把握,整體結構的協調,同時又能把各色紫砂泥的顏色和質地都充分展現,不一定要追求妍麗的色彩,而表達出平樸高遠,才是紫砂壺不可言傳的奇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