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興紫砂花口瓶的賞析
在我國陶瓷藝術奇葩中,紫砂作為一門獨樹一幟的工藝藝術,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創作和發展,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精深的藝術底蘊,精妙的制作技藝都為世人所驚嘆。自古就深得王公貴族的追捧、文人雅士的喜愛。提到紫砂人們自然會聯系到宜興紫砂,欽州紫砂等等。其實,在我國的四大紫砂中,有一道天上的虹,它就是坭興紫砂--官窯紫砂。
坭興紫砂產地欽州又稱欽州紫砂,坭興紫砂產品以擺件,小器具為主,又以精巧細致著稱。現在我們看到的欽州官窯款,坭興紫砂窯變花口觀音瓶,就是一個兼具坭興紫砂工藝特色,藝術效果俱佳,且器型碩大的民國時期的重器,實為難得一見的寶物。
坭興紫砂具有質地特別細膩,釉面極其光潔,窯變十分精彩為特色。自古以來,坭興陶藝中,多見為小器物,又以消遣玩賞器具為主。坭興陶古稱越陶。
1921年,在廣西欽州城東平心村山麓發現一墓葬,出土了內藏寧道務陶碑一方,并出土有一把陶壺,碑文刻有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3年)等字樣。從而證實,欽州陶藝至少有近1300年歷史。據欽州陶研所考證欽州坭興,盛于清朝咸豐年間,胡老六創制吸煙小泥器,精良遠勝蘇省之宜興。隨后潘允興、尤醉芳、鄭金聲相繼而出,制作工藝更加精湛。產品有各種吸煙小泥器、茶壺、小花瓶和文具。當時從事此項生產的有40多家作坊,其中較負盛名的有"黎家園"、"仁我齋"、"符廣音"、"麥興記"、"潘允馨"等家。至清同治年間,從事坭興工藝的人家,大都聚居于市城南魚寮橫街設店經營,形成一條坭興巷,即"煙斗巷"。 光緒年間,坭興陶已馳名于全國。自欽設道署后,官員來往較多,無不購坭興陶帶回,名傳海內外。
清末民國初年曾參加世界性的陶藝評比,均獲大獎。據臺灣臺北市印行的《欽縣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九年,李象來欽做官,曾由官家開設坭興習藝所,在其產品的底部嵌有'欽州官窯'小方印。"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收藏的晚清、民國時期制作的坭興陶器有20多件,其中一件為風格獨特的白泥紋瓶,瓶高29.8厘米,器底落印陽紋"欽州官窯"款。從它的胎體和制作工藝斷定其使用的泥極細膩,燒成后經過磨光,有玉質效果,這是它區別于其他窯口生產的陶器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