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地聽天鐘式壺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今時的人們不再常常聽聞鐘鼓之聲,而在古代,每個城市中都建有鐘樓和鼓樓,以鐘鼓的聲響來向人們傳遞時間和信息。在更為久遠的商周時代,鐘鼓是崇高的禮器,所謂“鼓法天,鐘法地”,鐘鼓之聲上可達天,下可徹地,可以調和陰陽,非時不能妄擊,古人在祭祀天地時才用。后來鐘鼓演變成為王室貴族所用的樂器,是地位權勢的象征。鐘鼓同時還有報時、警示、傳訊等作用,寺廟與道觀中的鐘鼓則成為宗教法器。
由于鐘鼓在古代人們生活中應用廣泛,所以這種造型出現于手工藝品種中并不鮮見。紫砂器中有鐘式壺,也有鼓式壺。單單鐘式壺就有多種形狀,有方鐘,有圓鐘,還有扁鐘,各具韻味,很受藏家喜愛。圖中所示紫砂壺即為鐘式壺,通高11.8厘米,壺體圓滿,細節富于變化,氣韻動人。壺身中部偏下處有一道凸起的腰線,光潤流暢,將壺身分為上下兩部,上部渾圓,下部漸向外撇,弧線優美,收放自如。壺底平闊,耳把端正,上部有飛,便于拿持。壺流根部圓碩,胥出自然。蓋為截式,與壺肩拱形相配,嚴絲合縫,工藝精湛。截蓋應用得當,可使壺體造型顯得簡潔明快,整體感增強。此種蓋式很見作者功力,對泥料的性能也須把握的恰到好處。壺鈕制作別致,中有小孔,仿照鐘鈕中空便于穿系。綜觀此壺,整體協調勻稱,泥料發色勻凈明快,制作手法利落到位,氣韻十足,給人很大氣舒服的感覺。
壺上有陶刻,上部為“鐘式”兩個大字,開門見山點出壺式。腰線下有豎排四行“一勺八斗之才子 少山”字樣。當年師尊沙志明在一古玩店中初見此壺,十分歡喜,店主不識廬山真面目,誑說此壺為明代時大彬所制,因明代制壺大師時大彬號“少山”。沙志明不急不火笑呵呵地說,此壺應是清中晚期所制。“少山”之名于清中晚期紫砂壺上常見,想來這是后人仰慕時大彬,取了與他相同的名號。取相同名號的現象各行各界歷來有之,不足為奇,這也是個人意愿,不能強制,后人自己要懂得辨識。
至于“一勺八斗之子才”句的含意,古人常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人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典故出自莊子,他形容戰國人惠施家里的書多,要用五輛牛車來裝。古代讀書人地位高,書也難得,家里有五車書是很了不起的事。才高八斗,是南朝大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時期的才子曹植的話,他說:天下才共一石,子建(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石與斗都是古代量器,一石等于十斗。謝靈運此話一方面夸曹植才高,一方面也有自夸之意。“子”是對人的尊稱,壺上陶刻此句,是稱頌使用此壺之人有八斗之才。“一勺”二字是關聯沏茶之水所說,故此句乃契壺契茶之銘。壺底中央還鈐有一方“萬豐順記”印款,據史料記載,萬豐是經營陶瓷的商號,明代即有,一直延續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