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資源枯竭的目的是為了抬高商品的市場價格。”高鵬飛透露,如果消費者認同泥料本身就有巨大的市場價值,那么不需要很好的手工,這個壺就可以賣出高價錢。
分析
收藏家高鵬飛認為當前市場存三大短板
在高鵬飛看來,目前國內紫砂壺市場存在虛火太旺的問題。根本的原因在于資本炒作無度,有些說法偏遠實際太遠,投資者必須警惕。
首先是市場的認可與大眾的認可形成反差太大。對于一般大眾來說,他們更傾向于把紫砂壺看成是實用品,只要蓋子嚴實、出水順暢就足矣。而對于專業藏家來說,紫砂壺與中國畫等純藝術品不一樣,其工藝品屬性太強,在藝術上缺乏個性,老工匠只會做傳統壺型,新一代的工藝師雖然意圖創新,但萬變不離其宗。工藝美術品屬性太強,它的可復制性就遠遠高于純藝術品,一出來就一批。正因為大多數人把它當成實用品來看待,所以愿意出高價的買家就變成了少數人。廣東在全國算是一個喝茶大省,但真正愿意掏三五千塊錢買一把壺并不見得占比會很高。同樣是三五千塊錢的東西,在壺與畫之間,一般人肯定就要買畫。由此可見,在同類藝術品中間,紫砂壺的比較優勢比較弱。這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高端紫砂壺的出路,使得紫砂壺難以達到中國畫那樣的市場高度。
其次是價格虛高,中空太大。目前紫砂壺的市場價值與作者的名頭具有等高差,這種等高差反映到市場上就是,大師的作品貴得離譜,而一般工藝員的作品又便宜得離譜。這種等高差雖然在中國畫等其它藝術品板塊也同樣有,但是在繪畫群體里邊,老中青三代的傳承接續比較好,不管在學術上,還是市場上,都有一個由高到低的自然梯隊。但紫砂壺行業卻存在一個巨大的中空,在大師和一般工藝師的中間是脫節的,由于中間勢力缺乏價格支撐,就造成整個市場上價格兩極化現象非常嚴重。最近幾年,業界傳得沸沸揚揚的制壺大師代工問題和買職稱的問題,根源就在這里。一些年輕制壺人拿出來的作品,做工一點都不比大師差,價格卻連大師幾十萬分之一的價格也達不到。這樣的市場機制是很不公平的,也不利于這個行業的發展。
再次是變現難。有人過去花一兩萬元買回來的一把壺,現在聽說市場行情漲了,想賣出去,現實的渠道卻很窄,找來找去只能走拍賣行。但對拍賣行業說,紫砂壺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板塊,不會有很固定的專場。這一定程度上就說明,玩紫砂壺的市場圈子還太小,整個市場目前只是把它看成是一種消費品。書畫就不同,它的受眾很廣,很容易就能夠找到接手的人群。一件收藏品升值了,在現實里卻得不到兌現,這就會影響到它作為大眾投資品的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