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些問題,反過來想,跟我們收藏者也有莫大的關系。”高鵬飛說,一些名不符實的作品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大行其道,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得到了購買者的擁護。如果我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欣賞水平沒有提上去,這些低層次的作品永遠都會充斥市場。
高鵬飛認為,只有當購買者有了自己獨立的價值觀和足夠的審美能力,才不會在市場上盲目跟風,被一些無度的炒作信息所忽悠。
他告訴記者,不管是買中國書畫等純藝術品,還是買像紫砂壺這樣的工藝美術品,都應該以作品為價值本位。只有把握住了作品本身,才能去應對代工、炒作等一系列其它問題。
他喜歡買光壺,不是因為對其它藝術表現形式有偏見,而是覺得買光壺,更容易對這件作品的細節進行觀察。紫砂壺在當下有偏向工藝美術品的狀態。為何質地最好的玉石首先用來做手鐲和做戒面?就因為它的價值,不需要任何的雕刻手段就足以體現。反而是一些有瑕疵的材料,才更多使用巧雕,以期在市場價值上“化腐朽為神奇”。
探討
紫砂壺原材料不是問題
近年來,紫砂泥原材料造假的傳言一直不絕于耳。
“紫砂泥其實并不真假,而只有優劣之分。”高鵬飛對記者表示,到宜興本地,只要是到正規門店購買的紫砂壺,不可能是什么“假紫砂壺”。宜興有2000萬噸的紫砂泥儲存量,當地的制壺人根本沒有造假的必要。
眾所周知,紫砂泥并不能直接用于制作茶壺,而必須混入其它制陶物質加以調制。紫砂泥的成分主要是石英、云母、赤鐵礦和粘土,而宜興目前的紫砂泥主要有綠泥(本山綠泥)、紅泥(朱砂泥)和紫泥三大類,每一類各成分物質占比都很不一樣,甚至在同一大門類下面的不同泥料,成分也有區別。
“因此,真假不過是個偽命題。”高鵬飛總結道,我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到區別泥料的優劣。譬如,發酵期的問題,當地人叫泥的陳腐期。因為剛開采出來的紫砂礦帶有活性,只有經過長時間的陳腐,性狀發生改變,其可塑性才會更好。此外就是成分的問題,有些泥料,有價值的成分占比小,無價值成分占比高,這就需要篩選調配。事實上,目前市場上存在的泥料,大部分也是這種泥料。反之,如果一些泥料天生帶有較高的價值成分比例,就可以稱作是好泥,用它來制壺,工藝效果就會更好,市場價值隨之也會更高。
宜興市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早前在媒體上的辟謠也印證了高鵬飛的說法。史俊棠說,自從2005年政府對紫砂泥發布禁采令以來,市場上便不斷有人借政府“保護性開采”的措施來炒作,散布宜興紫砂泥資源枯竭的錯誤信息,這其實是對購買者和投資者的一種誤導。當地的生產廠家其實都有足夠的存量來應對未來的市場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