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注重骨骼的保護,如果出現了脊柱骨折的現象,那就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了,甚至會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那么脊柱的功能究竟有哪些呢?那就讓我們一起隨著范濤專家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脊柱的功能
支持和保護功能
首先的功能就是支撐我們的身體,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人體直立時,重心在上部通過齒突,至骨盆則位于第2骶椎前左方約7cm處,相當于髖關節額狀軸平面的后方,膝、踝關節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頭顱,胸部與肋骨結成胸廓。
上肢借助肱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柱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柱相連。
在我們的運動過程中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脊柱的四個生理彎曲,使脊柱如同一個彈簧,能增加緩沖震蕩的能力,加強姿勢的穩定性。
椎間盤也可吸收震蕩,在劇烈運動或跳躍時,可防止顱骨、大腦受損傷,脊柱與肋、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胸廓和骨盆,對保護胸腔和盆腔臟器起到重要作用。
運動功能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
無論我們做怎樣的運動都離不開我們的脊柱。
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后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于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后方并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脊柱背側主要為肌肉,脊柱周圍的肌肉可以發動和承受作用于軀干的外力作用。
直接作用于腰背部脊柱的肌肉有背肌、腰肌。
背肌分淺層和深層:淺層包括背闊肌、下后鋸肌,深層包括骶棘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
本期嘉賓介紹
范濤
男,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脊髓脊柱疾病診療中心主任、神經外科五病區主任。主任醫師、留美神經外科博士后。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留美神經外科博士后;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三系、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神經外科五病區主任、脊髓脊柱外科中心主任。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脊髓脊柱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青年神經外科交流協會常務委員、中華神經外科雜志審稿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2012年獲北京優秀中青年醫師稱號。
1995年9月起,師從王忠誠院士,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攻讀神經外科專業臨床博士學位;畢業后一直留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腦干、顱底病區從事臨床工作。
于2000年9月赴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神經外科做博士后2年,師從現為美國哈佛大學神經外科腦血管病區主任的Arthur L.Day教授;其間,接受了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神經外科Robert Jr. Rohton教授主持的國際“顯微神經外科顱底手術入路和顯微技術”培訓,持美國繼續教育委員會認可證書。2005年1-3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神經外科做臨床訪問學者,師從國際脊髓脊柱外科專家Richard G. Fessler教授,研修微創脊髓脊柱顯微外科手術技術。
曾獲1998年、1999年王忠誠醫學獎勵基金二等獎;入選1999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臨床研究課題為:脊髓損傷與修復的臨床應用研究;曾獲1998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脊髓髓內腫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第五作者);199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脊髓髓內腫瘤顯微外科治療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第四作者);1999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神經外科脊髓缺血的預防和治療 (第一作者)。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缺血予處理對脊髓功能的保護作用,論文發表在美國神經外科雜Surgical Neurology, Vol.52(3):299-305, 1999。
參加王忠誠主編《神經外科手術學》“椎管內腫瘤章節”的撰寫(科技出版社,2000年);發表神經外科學術論文20余篇;主譯《脊髓脊柱腫瘤手術圖譜》(2008年);主譯《神經外科手術圖譜-脊柱及周圍神經分冊》(2010年)。完成各種神經顯微外科手術千余例,每年完成各種脊髓脊柱手術三百余例,并在國內多家三甲醫院講學、完成會診手術二百余例。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