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胎盤是附著在孕婦子宮壁上的,是孕婦與孩子進行營養物質交換的唯一器官,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什么是胎盤呢?胎盤厚度有沒有一個正常的標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關于胎盤的知識。
胎盤除了具有非常重要的內分泌功能之外,胎盤的主要功能就是營養功能,孕媽每日攝入的營養都會供給一部分給腹中的胎兒,那么胎盤在這時候就起著關鍵的作用。
標準
孕產專家明確講到,孕媽在不同孕周期的時候,胎盤的厚度是完全不一樣的,一般妊娠多少周,胎盤的厚度都會隨之加厚,也就是懷孕多少周,胎盤就有多厚(毫米),例如懷孕22周時,胎盤的正常厚度應達到22毫米。等到臨近分娩時,胎盤厚度小于5cm(50mm)為正常,如果超過正常厚度,則為過厚,胎盤過厚也就意味著出現了胎盤水腫、胎盤出血、母嬰血型不合或胎兒染色體不正常等異常情況。
胎盤是妊娠期間,由胚胎的胚膜和母體子宮內膜聯合長成的母子間交換物質的過渡性器官。胎兒在子宮中發育,依靠胎盤從母體取得營養,而雙方保持相當的獨立性.胎盤還產生多種維持妊娠的激素,是一個重要的內分泌器官。
胎盤中有子體與母體各自獨立的兩個循環系統(即使發展到血竇內皮型,例如兔胚晚期,仍有一層內皮細胞把兩方分隔開來),絨毛可視作半透膜,全部絨毛與母體血液接觸的面積達7~14平方米;當母血在絨毛間隙以及子血在絨毛內流動的同時,即能進行物質交換。
胎盤的構成
胎盤構造上來講,胎盤是胚胎和母體組織的結合體,由羊膜、葉狀絨毛膜和底蛻膜構成。
羊膜
從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是胎盤的內層。它的厚度只有0.02~0.5毫米,它又由上皮細胞層、致密層、基底膜、纖維母細胞和海綿層共5層更細更薄的膜組成。
葉狀絨毛膜
構成胎盤的胎兒部分,是胎盤的主要部分,胎盤的主要結構是絨毛。它經歷3個發展階段而成,即一級絨毛,二級絨毛,三級絨毛。大約在受精后3周,當絨毛內的血管形成時,建立起胎兒的胎盤循環系統。胎兒正是靠著胎盤的血液循環從媽媽流經胎盤的血中獲取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的。
底蛻膜
構成胎兒的母體部分。它的底部有一層很薄的板,稱蛻膜板。媽媽的子宮螺旋動脈就是從這里進入母體葉,以每分鐘500~600毫升的流速進入絨毛間隙。而胎兒血液則經動脈直達絨毛的毛細血管與經絨毛間隙的母血進行物質交換。
胎盤的主要用途
胎盤是胎兒和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器官。胎兒在母體里會呆上長達十月之久,在這十月內,胎兒發育所需要的營養物質,通俗易懂的就是這十月之久寶寶的吃喝拉撒全都是由胎盤來進行輸送。
眾所周知,胎兒的生長發育基本的物質就是蛋白質、脂肪、氨基酸、水和礦物質等,這些物質都存在在孕媽咪的血液之中,只有孕媽媽的血液流經胎盤時,這些營養物質才會通過胎盤供給給腹中的胎寶寶。而寶寶在得到這些營養物質之后,也會產生相應的代謝廢物,這時候又需要胎盤將這些廢物輸送給母體,再由孕媽咪的排泄系統將廢物一并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