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術后恢復原則
1.盡早活動
孕婦在產后易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情況,尤其是剖宮產,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為了避免這個的癥狀出現,孕婦應該在雙腳恢復正常的時候就多走動走動。
24小時后應該練習翻身、坐起,并下床慢慢活動,當導尿管拔除后應多走動,這樣不僅能增加胃腸蠕動,還可預防腸黏連及靜脈血栓形成等。下床活動前可用束腹帶綁住腹部,這樣走動時就會減少因為震動的關系碰到傷口而引起疼痛。
2.及時大小便
一般術后第二天靜脈滴注結束會拔除留置導尿管,拔除后3~4小時應排尿,以達到自然沖洗尿路的目的。如果不習慣臥床小便,可下床去廁所,再解不出來,應告訴醫生,直至能暢通排尿為止,否則易引起尿路感染。
剖腹產后,由于傷口疼痛使腹部不敢用力,大小便不能順利排泄,易造成尿潴留和便秘,若有痔瘡,情況將會變得更加嚴重,故術后產婦應按平時習慣及時大小便。
3.清淡飲食
剖腹產產婦術后6小時內因麻醉藥藥效尚未消失,全身反應低下,為避免引起嗆咳、嘔吐等,應暫時禁食,若產婦確實口渴,可間隔一定時間喂少量溫水。術后6小時,可進食流食,如熬得很濃的雞、鴨、魚、骨頭湯等。進食之前可用少量溫水潤喉,每次大約50毫升,若有腹脹或嘔吐應多下床活動,或者用薄荷油涂抹肚臍周圍。第一餐以清淡簡單為宜,例如稀飯、清湯,并要少量。若無任何腸胃不適,則可在下一餐恢復正常的食量,哺喂母乳的媽媽可多食用魚湯及多喝水。哺喂母乳的媽媽可多食用魚湯及多喝水
術后盡量避免攝取容易產氣的食物,其他則依個人喜好適量攝取。避免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多攝取高蛋白、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幫助組織修復(如魚、雞肉)。此外多攝取纖維素以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4.密切觀察惡露
無論是自然產還是剖宮產,產后都應密切觀察惡露。剖宮產時,子宮出血較多,應注意陰道出血量,如發現陰道大量出血或衛生棉墊2小時內就濕透,且超過月經量很多時,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
正常情況下,惡露10天內會從暗紅色變為淡黃色,分娩后兩周變為白色,4~6周會停止,若超過4個星期還有暗紅色的分泌物或產后兩個月惡露量仍很多時,應到醫院檢查??醋訉m復舊是否不佳,或子宮腔內殘留有胎盤、胎膜,或合并有感染。
5.保持傷口清潔
要特別注意腹部傷口愈合及護理。腹部傷口分為二種,直切口與橫切口。產后第二天,傷口換敷料,檢查有無滲血及紅腫,一般情況下術后傷口要換藥兩次,第七天拆線。如為肥胖病人,或患有糖尿病、貧血及其它影響傷口愈合的疾病要延遲拆線。術后若產婦體溫高,而且傷口痛,要及時檢查傷口,發現紅腫可用95%的酒精紗布濕敷,每天兩次。若敷后無好轉,傷口紅腫處有波動感,就確認有感染,要及時拆線引流。
6.擦浴較安全
自然產的產婦可以馬上洗澡,以淋浴為主。但剖宮產產婦原則上不要淋浴,若傷口碰到水,要立即消毒,同時蓋上消毒紗布。理論上選擇擦浴較安全,至少等拆線后再淋浴。
7.適當按摩子宮
生產完后,在臍下方可以摸到一團硬塊,即為子宮。產婦可適當地按摩子宮,增強子宮收縮,避免發生產后大出血。另外,靜脈滴注或口服藥中,大多有子宮收縮劑,產婦應如期將藥物服完。生化湯也是幫助子宮收縮的湯劑,可于三餐之后服用。一般來說,子宮收縮會有稍微的疼痛,但都在可忍受范圍內,倘若服用止痛藥后仍疼痛不止,應告知醫護人員。
若出現子宮異常壓痛且合并有發燒癥狀時,可能是子宮內膜發炎。產后子宮細菌感染,是剖宮產后常見的合并癥,產程、手術時間過長、術前產婦有貧血或術中出血較多,都容易引起感染,因此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就成為減少術后感染的方法。由于目前抗生素藥物種類較多而且藥效較明顯,所以一些較嚴重的炎癥如骨盆腔膿腫、敗血癥性休克、盆腔靜脈血栓已較少見。
8.側身喂奶
產婦在產后第1~4天會有脹奶的現象,此時可以哺喂母乳。但剖宮產的媽媽往往因為傷口疼痛降低了哺乳意愿,其實只要在術后側身喂奶就可減少傷口因動作拉扯而產生的疼痛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