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早期要避開的誤區
根據資料統計,妊娠婦女的自然流產率高達10%~18%。還有不少婦女在妊娠早期出現不同程度的陰道流血和下腹隱痛,其中大多數經過適當的安胎治療可以痊愈,但也有少數發展為自然流產。另外還有一些婦女,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史者,雖然在孕早期沒有先兆流產的表現,但胚胎在完全停止發育之前,已存在受損害和發育不良的情況,此時,如果不能針對性治療,終會導致流產發生。因此,臨床上需要安胎治療的孕婦不在少數,我們亦見到,在對安胎問題的認識上,人們往往存在一些誤區,甚至由此引致不良后果。
誤區一:安胎需長期絕對臥床
龔茵自小聰明伶俐,學習成績優異,贏盡父母的萬千寵愛。大學畢業后,她分配到當地某政府部門辦公室,從事文秘工作,丈夫朱寧是她的中學同學,同為國家公務員。對于龔茵來說,生活可謂悠游自在。幸福溫馨的小家庭,盼的就是一個孩子。然而,遺憾的是,五年前,龔茵第一次懷孕,卻在孕兩個月時,陰道出現連續幾天流血后,流產了。當時龔茵淚流滿面,痛不欲生,乃至今日,清宮術時那揪心的痛,仍讓她心驚肉跳。
出于對寶寶的百般渴望和對人流的恐懼,第二年,當她得知再次懷孕之后,就索性請假在家,幾乎整天躺在床上,怕的就是胚胎又再掉出來。可是,越是小心,越是在意,上天似乎就越愛跟你開玩笑,到了孕50多天,龔茵陰道又流出些咖啡色的血來,她嚇得立即進院保胎。當時,陰道流血倒是很快止住了,胎兒也得已保存,但自此之后,龔茵卻變得更加不愿起床,怕萬一不慎又動了胎氣。就這樣,龔茵在床上躺了足足八個月。
后,孩子是足月分娩了,龔茵卻由于雙下肢廢用性萎縮,產后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下地行走,即使勉強扶著走幾步,也感覺天旋地轉。幾個月后,情況雖然有所好轉,但她也落下了走路容易疲勞、下肢酸軟無力的后遺癥。
醫生點評:安胎時是否需要絕對臥床,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如果孕婦正處于陰道流血活動期,暫時臥床是必要的。但如果陰道出血已經停止,B超顯示胎盤后方和孕囊下方未見液性暗區,即使有多次習慣性流產病史,也無須絕對臥床,孕婦只需相對減少活動量,避免較激烈的活動即可。而事實上,適當的輕微活動(如散步等),對改善子宮及胎盤的血液循環大有裨益。
胎盤能否緊密地貼牢在子宮壁上,關鍵取決于胎盤細胞侵入子宮壁的深度,若胎盤細胞侵入子宮壁不夠深入,則可能引起流產。胎盤細胞發育正常的情況下,一般的運動是不容易把胚胎“抖”出來的,因此,除非陰道出血處于活動期,否則無須絕對長期臥床,倘若長期臥床,反而容易導致體質虛弱、消化不良、便秘、下肢萎縮,嚴重者還可能形成下肢及盆腔靜脈血栓,甚至引起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