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指體內血壓低于正常水平,主要分為生理性低血壓和病理性低血壓,不同類型發病的原因是不同的。低血壓患者常常會感覺頭暈、惡心等,此時患者要怎么治療?生活中正確預防低血壓是非常重要的。
一、體位性低血壓
患者在發生體位變化時,血壓也會出現變化,例如臥榻轉為站立后3分鐘內收縮壓或是舒張壓會下降,此癥狀一般見于中老年人身上,特別是長時間服用降壓藥物的人會更明顯。
二、原發性低血壓
原發性低血壓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和身體瘦弱有關系。
三、餐后低血壓
飯后大量血液會流向胃部,會導致腦部供血量減少,此時患者就會有低血壓出現,此癥狀一般見于老年人。
四、繼發性低血壓
繼發性低血壓主要是因為某些疾病引起的低血壓癥狀,例如患有腎上腺功能不全、甲狀腺疾病都會引起低血壓。此外有大出血、感染和脫水等,可能會導致血壓急速下降。
五、孕婦低血壓
女性在妊娠期間血液循環系統會快速膨脹,這樣會導致血壓降低,這算是正常現象,一般在孕婦生完孩子后,血壓水平會恢復正常。另外,當孕婦有缺鐵性貧血后,也會引起低血壓。
一、一般治療
如果是體質虛弱的患者,可以每日清晨飲用淡鹽水,白天的時候也要為身體補充水分,充足的飲水量能增加血容量。平時要適當的做運動,可以做腿部交叉、彎腰等運動,這類運動能改善神經與血管的調節作用,緩解低血壓癥狀。
二、急性期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