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也被稱為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常見疾病,患有了胃出血之后有什么癥狀呢?胃出血對身體的影響是比較大的,什么原因會導致胃出血的出現?胃出血的時候可以通過飲食來調理,吃什么食物好呢?
癥狀一:嘔血或黑便
如果身體的消化道出血之后,主要的癥狀是嘔血和黑便,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如果出血的部位在幽門上,就會有嘔血、黑便的情況出現,如果出血的部位在幽門下方,那么就沒有嘔血,只有黑便的癥狀出現,這是一個小小的區別,我們要知道。
癥狀二:貧血以及血象變化
通常情況下,急性的大出血之后,都有失血性的貧血,在出血早期,血紅蛋白的濃度以及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都不會有明顯的變化,而是要在3、4小時之后,才會出現貧血。
上消化道出現大出血時間是在2到5小時左右,此時,白細胞的計數明顯的升高,止血之后,需要2到3天左右才能夠恢復正常,而對于肝硬化以及皮亢者而言,白細胞計數有可能不會增高。
癥狀三:失血性周圍循環衰竭
如果患者的出血量在400毫升的時候,癥狀并不是很明顯,出血量到了中等的時候,就會導致貧血或者是進行性貧血的問題出現,患者還會有頭暈、口渴、暈厥等癥狀出現,也是比較危險的,所以需要及時的進行檢查和治療。
當出血量在達到人體總血量的30%—50%的時候,嚴重的還會導致休克,一般表現有面色蒼白、呼吸困難、四肢濕冷、血壓下降以及神志不清等,如果此時沒有得到有效的處理,嚴重的甚至還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
癥狀四:發熱
千萬不要小看了發熱這一現象,在胃出血的很多癥狀當中,不少中度甚至是大量的出血病例,都是在24小時之內有持續發熱的癥狀,且患者多半都是在38.5攝氏度以下,有的胃出血患者發熱甚至持續了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
1、胃部疾病
胃出血這種情況發生跟多方面因素有關,例如局部形成潰瘍,這是胃出血的主要原因。部分人出現了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者有某些胃部疾病的影響,都有可能會導致胃部粘膜受損出血,這樣發生胃出血的可能性就比較高。有這種情況發生,就要針對具體的疾病展開治療,這樣消化道功能受損表現得到改善,胃出血情況才會好轉。
2、全身性疾病
出現了胃出血,也有可能是全身疾病導致的,常見的疾病有白血病、血友病、尿毒癥等,這些都是全身性的疾病。這些疾病對身體的危害是很大的,甚至會危害身體健康,在發病的過程中也有可能導致胃出血的癥狀出現,所以也是導致胃出血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