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吃飯太快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吃飯常常狼吞虎咽。如果進食過快、食物沒有煮爛、進食黏稠食物,極易引起胃潰瘍、胃炎等胃腸道疾病,甚至還會導致胃里“長石頭”。

一項研究發現,與細嚼慢咽相比,狼吞虎咽會導致發胖風險增加至少3倍。因此,建議正餐吃飯時間至少20分鐘,每口飯盡量嚼爛嚼軟再咽;不必糾結每口飯該嚼多少次,有意識地放慢速度即可;脾胃功能差的老年人更要放慢進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數。
3、濫用藥物
生活中,有些人一有個頭疼腦熱就亂吃止痛藥、消炎藥,但這些藥物中很多都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萘普生等,會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癥和潰瘍。
濫用抗生素還會殺死腸道中的正常菌群,使其失去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導致腸道菌群紊亂。因此,生病時不要自行用藥,不要擅自停藥、換藥、增減藥量,應及時咨詢相關醫生,遵醫囑服用藥物。
4、缺乏鍛煉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可以興奮下丘腦外側的飲食中樞反射性刺激和提高消化能力,增加食欲。運動過程中,人的腹式呼吸會加強,一方面可改善腹腔臟器的血液循環,另一方面,還可以促進胃腸道的蠕動,由此調節整個消化道。
相反,長期缺乏鍛煉會導致食欲減退、胃動力不足,易誘發胃、結直腸炎癥和腫瘤。保持胃腸道健康,要讓自己多動動,選擇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如氣功、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每周鍛煉3~4次。
包心菜
包心菜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具有止痛以及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含有的維生素U具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對于胃火以及胃潰瘍具有很好的預防與治療效果。
菠菜

菠菜能夠促進胃部以及胰腺的分泌物質的分泌,能夠增加食欲,有利于消化,含有的豐富的纖維素還能夠促進腸胃的蠕動,有利于排便,不過菠菜草酸含量過高,能阻止鈣質的吸收,所以應該避免與豆腐以及紫菜等高鈣食物同時食用。
紅薯
紅薯能夠補脾益氣,正氣養胃,化食去積,很多人都知道吃完紅薯會放屁,其實這正是胃腸蠕動的效果。
總結:患上了胃病之后,建議大家要在平時多注意健康的飲食,并且抽空去鍛煉身體,這樣對于病情是有一定好處的。胃病雖然很少會在短期內就得到緩解,多數都需要長期的調理,但是患者一定不要失去信心,一定要遵醫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