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是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之一,尤其是小細胞肺癌和分化差的非小細胞肺,發生率在30%左右,多發生在中軸骨,主要是脊椎骨、肋骨和骨盆骨。骨轉移早期無任何臨床癥狀,晚期出現疼痛。從產生骨轉移到出現臨床疼痛,往往需要一年以上時間。所以肺癌病人不可因無疼痛癥狀而排除骨轉移,拒絕臨床檢查。
2.哪些疼痛提示肺癌骨轉移
癌性骨痛的特點是位置固定、疼痛逐漸加重,夜間較白天明顯;胸椎轉移會產生束帶樣疼痛;腰椎轉移常發生沿下肢外側向足外側的放射性疼痛,隨咳嗽、排便等活 動加重。類似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的坐骨神經痛,應警惕。由于肺癌骨轉移多以溶骨為主,所以有時會出現病理性骨折和高鈣血癥。
3.如何診斷肺癌骨轉移
臨床常用的檢查為同位素骨 掃描,可以迅速顯示全身骨轉移情況,敏感性高,但其特異性較低;MRI和CT能顯示骨轉移局部情況,故特異性及局部定位較骨掃描為佳,特別是局部MRI較 CT更有優越性。X線片敏感性較低,溶骨性病灶大于1厘米時才能顯示。但由于其對扁骨(如顱骨、肋骨、骨盆)仍有其優勢,且價格低廉,故對這些部位的X線 片仍為常用的檢查手段。
4.如何治療肺癌骨轉移
骨轉移的治療根據轉移部位和轉移灶的多少而采取的治療方案不同,總體原則是在全身化療的基礎上,擇期對局部病灶行姑息性放射治療。 對難以控制的多發骨轉移,可以考慮同位素藥物姑息止痛治療,以及抑制骨鹽溶解的磷酸鹽類藥物或根據疼痛程度使用不同止痛藥物治療,以緩解疼 痛,提高生活質量。靶向治療對于骨轉移效果不佳,可能與藥物分布有關。
1、長春瑞濱+順鉑(NC)方案
是早期的三代方案。美國西南腫瘤協作組(SEOG)在一項臨床Ⅲ期研究中,206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隨機進入長春瑞濱+順鉑組和順鉑單藥組。研究結果:總有效率26%,中位生存期8個月,1年生存率36%,明顯優于順鉑單藥。
2、吉西他濱+順鉑(GC)方案
是近來常用的治療NSLSC方案之一。在1999年發表的一項Ⅲ期臨床研究中,比較GC方案與第1代標準方案EP(順鉑+依托泊苷),有效率分別為40.6%VS 21.9%(P=O.02),中位疾病進展時間6.9個月VS 4.3個月(P=O.01),中為生存時間為8.7個月VS 7.2個月(P=O.40)。
3、紫杉醇十順鉑(PC)方案
以此PC方案取代EP方案為標準的晚期NSCLC一線治療方案。在以后的很多年中的化療方案臨床研究中以PC方案為對照組。但在2007年一項晚期NSCLC化療方案回顧性的研究分析顯示:PC方案與其他三代含鉑方案比較近期有效率相當,但無疾病進展時間(PFS)較短,不是晚期NSCLC一線化療的優勢方案。
結語:肺癌并沒有大家想的那么可怕,早期肺癌治愈的幾率還是很大的,并且存活的時間也不短。不過大多數患者,發現肺癌的時候基本都是中晚期了,早期的癥狀不明顯很多人沒有在意。建議平時定期體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