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結核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太常見,有許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皮膚結核病的名字,大家都知道結核病,而皮膚結核病就是核病的一種,那么請問皮膚結核病的癥狀是什么?皮膚結核病治療方法是什么?皮膚結核病吃什么好?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皮膚結核病的癥狀是什么
1.各類型皮膚結核病的共性:皮膚結核病共同的癥狀主要是治療的時間很長,有些人治了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都沒有治療好,并且這些病人的病情發展緩慢。自覺癥狀輕。如無繼發感染,通常無痛癢或全身性癥狀。破壞性大,如發生于面部,可致毀容。
2-各類型皮膚結核病的個性:臨床分類很不統一,類型很多,本節僅敘述常見的5種。
(1)尋常狼瘡:尋常狼瘡是皮膚結核病常見的癥狀,大都發生在面部,損害為結節,質地柔軟,用玻片壓時呈棕黃色,如蘋果醬狀,稱之為蘋果醬現象。結節可向周圍擴展,逐漸融合成大片紅褐色浸潤性損害或逐漸吸收而遺留下菲薄、光滑的萎縮性瘢痕,亦可破潰形成潰瘍,愈合后形成條索狀、高低不平瘢痕,瘢痕收縮致功能障礙或畸形。繼發感染時可伴有疼痛。
(2)疣狀皮膚結核:這種疾病在皮膚結核病里面比較少見,大都發生在成人男性身上。損害是單個,初起為丘疹、質硬,丘疹擴大變成斑片,角層增厚粗糙不平,形成疣狀增殖,有較深溝紋分隔,加壓時常有少許膿液從縫中溢出,表面常覆以灰白色黏著性鱗痂,損害周圍繞以紅色浸潤帶。可逐漸向四周或一側緩慢擴展,也可從中央愈合留下不規則或光滑柔軟的萎縮性疤痕。很少發生潰瘍。
(3)瘰疬性皮膚結核:亦稱液化性皮膚結核,約占皮膚結核的10%一15%。多發生于兒童。常由淋巴結核、骨結核或關節結核等病灶直接侵犯皮膚或經淋巴管蔓延至附近皮膚而發病。好發于頸側,其次為腋下、腹股溝及上胸部等處。初起為黃豆至白果大,稍硬、無痛、可移動的皮下結節。漸增大并與皮膚黏著,局部皮膚變紅或暗紅,中心發生干酪樣物質的稀薄膿液。鄰近可陸續發生新的皮下結節,并相互連接或貫通呈帶狀分布,非常特殊。常遷延多年。愈后留凹凸不平的不規則索狀或橋狀疤痕。
(4)硬紅斑:本病目前將其分為2型,一種為Bazin型,屬血源性皮膚結核病,另一種為Whitfield,是一種血管炎,即結節性血管炎。本病少見,多見于青年女性。好發于小腿屈面,常對稱分布,數不多。基本損害為豌豆至蠶豆大的皮下硬節,以后逐漸增大并與皮膚粘連,呈暗紅色或紫紅色,結節經3~4個月可漸軟化破潰。形成深在性不規則坑穴樣伴以陡峭或潛行性潰瘍,分泌稀薄淡黃色帶有干酪樣小塊膿液。潰瘍經久不愈。愈后遺留萎縮性疤痕或色素沉著,易反復發生多年。
(5)丘疹壞死性結核疹:少見,多見于青年女性。好發于四肢伸側,尤以肘膝關節伸側為多,也可見于臀部及軀干,對稱分布,有群集傾向,基本損害位于真皮深處,為高粱至黃豆大硬性丘疹,呈暗紅或紫紅色。部分丘疹可自行吸收消失,多數丘疹經1個月左右,中央發生壞死,繼而干涸結痂,痂去后可見小潰瘍,愈后留有萎縮性色素沉著性疤痕。病程漫長,常成批發生,尤以春秋季為甚。一般認為系體內結核桿菌經血行播散至皮膚,并在皮膚迅速被消滅所致.但近年來有人根據血管病菌變的特征推測,本病很可能是血管炎的一種類型。
皮膚結核病治療
(一)全身化療:皮膚結核的化療,亦遵循肺結核的“早期、規律、全程、聯合、適量”化療原則。任何皮膚結核的治療,都應是整體治療,治療前及治療中,應仔細尋找其他部位潛在的結核病灶。治療中,要注意改善病人的健康狀況,注意休息,增加營養。化療藥物在其他章節已有詳述,在此不再贅述,療程1年左右。
(二)外用藥物療法
1、局部外用抗結核藥物:將各種抗結核藥物配制成含量不同的軟膏,乳膏涂擦于皮損部位,有抗炎、殺菌,抑菌,促進病變組織吸收及愈合創面的作用。常用制劑有5%異煙肼軟膏,15%~20%對氨基水楊酸軟膏,10%鏈霉素軟膏,10%慶大霉素軟膏,1%卡那霉素軟膏,10%魚肝油軟膏,0.025%~0.1%維甲酸軟膏,每日涂擦2~4次。
2、外用腐蝕性藥物:可選用2%焦性沒食子軟膏,無痛酚液,(晶狀酚50.0g、達克羅寧1.0%g、樟腦0.6g、無水酒精5.0g、甘油5.0g),對結核病變組織有破壞作用,先從5%開始,逐漸加大濃度。也可用純石碳酸、30%~60%三氯醋酸溶液,50%乳酸溶液,涂于增殖性的皮膚損害處進行腐蝕、燒灼,破壞狼瘡結節、消除損害,待痂皮脫落后,根據皮損情況可重復治療。
3、局部病灶注射:用異煙肼加利多卡因病灶周圍注射,也常用鏈霉素0.5~1.0g加1%普魯卡因5~10ml,根據病情可加醋酸去炎舒松10mg,注射于皮損基底部和其周圍,每周1次,6次為一療程。亦可選用異煙肼,丁胺卡那霉素,10%狼毒液作局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