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癥狀是什么?可能有很多人都對它很陌生,其實川崎病就是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癥,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小兒疾病,這種疾病會讓患者的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傷害。那么,如何治療和護理川崎病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吧。
川崎病癥狀是什么
1、突然發熱,呈弛張熱或持續性發熱,持續5~11天或更久(2周至1個月),平均體溫常達39℃以上,抗生素治療無效。
2、常見雙側結膜充血,口唇潮紅,有皸裂或出血,見楊梅樣舌。
3、發熱約1~4日后,軀干尤其會陰部出現多形性紅色斑疹,亦可呈蕁麻疹樣皮疹,有瘙癢感,但無水皰或結痂。
4、1周后,指甲或指甲近端蒼白,手中呈硬性水腫,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現潮紅,皮膚常繃緊較硬,壓之無凹陷。10天后,甲床皮膚交界處出現特征性趾端大片狀脫皮。約2個月后指甲和指甲常出現橫溝。
5、病程中往往伴有急性非化膿性一過性頸淋巴結腫脹,以前頸部為顯著,直徑約1.5cm以上,大多在單側出出現,稍有壓痛,于發熱后3天內發生,數日后自愈。
6、約在發熱后第10日,當皮疹、發熱和其他急性期癥狀開始消退時,往往出現心臟損害,發生急性心肌炎、心包炎、心內膜炎、心律失常等癥狀。患者面色蒼白、發紺、乏力、胸悶、心前區痛,聽診時可聞收縮期雜音、心動過速、奔馬律、心音低鈍。經臨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和放射線檢查約50%病例發現心臟損害。
7、另外,川崎病還可能出現關節炎或關節腫痛、虹膜睫狀體炎、中耳炎、肺炎、無菌性腦膜炎、腹痛腹瀉,輕度黃疸或無菌性腦脊髓膜炎的表現。少數患者有肝炎、膽囊水腫、腸麻痹及腸出血、胸腔積液、顱神經麻痹和腦病。急性期約20%病例出現會陰部、肛周皮膚潮紅、脫皮并于1~3年前接種卡介苗的原部位再現紅斑或結痂。恢復期指甲可見橫溝紡。
川崎病的治療
川崎病的治療分為急性期的治療和恢復期的治療。
一、急性期治療
1.丙種球蛋白:近年研究已證實早期靜脈輸入丙種球蛋白加口服阿司匹林治療可降低川崎病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必須強調在發病后10天之內用藥。用法為每日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400mg/kg,2~4小時輸入,連續4天;同時加口服阿司匹林50~100mg/kg?d,分3~4次,連續4天,以后閏至5mg/kg?d,頓服。
2.阿司匹林: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癥過程,減輕冠狀動脈病變,但尚無對照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治療能降低冠狀動脈瘤的發生率。服用劑量每天30~100mg?kg,分3~4次。日本醫生傾向于用小劑量,其依據是在是在川崎病急性期服大劑量者認為急性患者對阿司匹林吸收減低和清除增加,用大劑量才能達到抗炎效果。服用14天,熱退后減至每日3~5mg/kg,一次頓服,豐收到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皮質激素:一向認為腎上腺皮質激素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可緩解癥狀,但以后發現皮質激素易致血栓形成,并妨礙冠狀動脈病變修復,促進動脈瘤形成,故不宜單用強地松等皮質激素治療。除非并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癥病例,可聯合應用強地松和阿司匹林治療,為控制川崎病的早期炎癥反應一般不單用皮質激素。
二、恢復期的治療
1.抗凝治療
恢復期病例用阿司匹林每日3~5mg/kg,1次服用,至血沉、血小板恢復正常,如無冠狀動脈異常,一般在發病后6~8周停藥。此后6個月、1年復查超聲心動圖。對遺留冠狀動脈慢性期病人,需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并密切隨訪。有小的單發冠狀動脈瘤病人,應長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d,直到動脈瘤消退。對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用潘生丁每日3~6mg/kg,分2~3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