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由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有不少人都得過痛風,痛風會嚴重影響到大家的生活,那么請問什么是痛風病?痛風不能吃什么?痛風吃什么?下面小編為大家講解。
什么是痛風病
痛風是由單鈉尿酸鹽(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特指急性特征性關節炎和慢性痛風石疾病,主要包括急性發作性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尿酸鹽腎病和尿酸性尿路結石,重者可出現關節殘疾和腎功能不全。痛風常伴腹型肥胖、高脂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表現。
病因
痛風重要的生化基礎是高尿酸血癥。正常成人每日約產生尿酸750mg,其中80%為內源性,20%為外源性尿酸,這些尿酸進入尿酸代謝池(約為1200mg),每日代謝池中的尿酸約60%進行代謝,其中1/3約200mg經腸道分解代謝,2/3約400mg經腎臟排泄,從而可維持體內尿酸水平的穩定,其中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均可導致高尿酸血癥。
1.原發性痛風
多有遺傳性,但臨床有痛風家族史者僅占10%~20%。尿酸生成過多在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病因中占10%。其原因主要是嘌呤代謝酶缺陷,次黃嘌呤鳥嘌呤磷酸核糖轉移酶(HGPRT)缺乏和磷酸核糖焦磷酸鹽(PRPP)合成酶活性亢進。原發性腎臟尿酸排泄減少約占原發性高尿酸血癥的90%,具體發病機制不清,可能為多基因遺傳性疾病,但應排除腎臟器質性疾病。
2.繼發性痛風
指繼發于其他疾病過程中的一種臨床表現,也可因某些藥物所致。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紅細胞計數增多癥、溶血性貧血和癌癥等可導致細胞的增殖加速,使核酸轉換增加,造成尿酸產生增多。惡性腫瘤在腫瘤的放化療后引起細胞大量破壞,核酸轉換也增加,導致尿酸產生增多。
腎臟疾病包括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多囊腎、鉛中毒和高血壓晚期等引起的腎小球濾過功能減退,可使尿酸排泄減少,導致血尿酸濃度升高。藥物如噻嗪類利尿藥、呋塞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小劑量阿司匹林和煙酸等,可競爭性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而引起高尿酸血癥。另外,腎移植患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也可發生高尿酸血癥,可能與免疫抑制劑抑制腎小管排泄尿酸有關。
痛風的治療
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終產物,要抑制尿酸的過多積累,就要想辦法控制源頭。對于一切富含嘌呤的食物都要限制食用,比如動物的內臟、海鮮、豆制品等等。
啤酒是靠谷物發酵而成的,在這個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嘌呤。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愛好喝啤酒的人容易得痛風的原因之一。特別是那些喜歡喝啤酒就著海鮮的人,經常采取這樣的飲食搭配,誘發痛風的幾率會大大提高。因此患有痛風的病人要嚴格禁止啤酒的攝入。而其他的酒類中也有或多或少的嘌呤,也應禁止飲用。
肥胖已經被證實與痛風的發生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痛風患者要適當地采取運動,科學地鍛煉身體,同時限制食物熱量的攝入,以避免發胖。
我們人體其實有著一定的自我調節和修復能力,就像細小的尿路結石,如果多喝水、多跳一跳,有很大的可能性這些結石就能夠排出體外。為了要排出體內過多的尿酸,要鼓勵患者多喝水,每天喝多于2000毫升的開水,千萬不要喝飲料。水能幫助新陳代謝,使尿酸排出。
當急性關節炎發作時,患者要臥床休息,除了必須下床完成的事項之外,絕對不能下地活動。要用被子、靠墊等將關節炎發作的下肢抬高,以減輕患肢關節的負重。
急性發作時,可服用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常用的是吲哚美辛),如果無效,則要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進行短期療法。
發作間歇期或是慢性期,可以服用促進排泄尿酸的藥物、抑制尿酸形成的藥物。如果痛風石對關節功能造成的障礙影響過大者,可以去醫院進行理療,必要時可以行手術去除痛風石。
伴有其他代謝綜合征的患者,也要積極配合治療,比如降低高血壓,降低高血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