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現有的數據顯示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可達到每14人中就有1位,可以說乙肝病毒攜帶者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患者會采取隱瞞措施,如果被別人知曉,即使嘴上說不建議,但也極少原因與其共同就餐。
這里便涉及到一個問題:吃飯會不會引起乙肝病毒的傳播?以及通過使用共同的筷子會不會因其傳播?
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確切明白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是什么?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經過母嬰的垂直傳播,這也是中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多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由于在產道內、宮內發生傳播,極少因為父嬰傳播。
第二,血液和血液制品引起傳播,如破損的傷口接觸到乙肝病毒,輸入受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
第三,性傳播,主要發生在夫妻、情侶之間,沒有做好萬全的預防措施。
第四,醫源性傳播,這主要發生在不規矩的醫院范圍內,如污染的手術刀、內窺鏡等。
第五,公共場所傳播,如理發店、美容院的剃須刀、美容針等。沒有經過徹底消毒,成為傳染媒介。
除了這五點之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家庭之間密切接觸也可能引起傳播,主要是共用了牙刷、毛巾、碗筷,而傳播途徑是通過“破損”的黏膜。
既然,家庭之間親密接觸會引起傳播,那么是不是意味著一同吃飯、就餐、使用病人用過的筷子,就會引起傳播呢?
我們上文提到了,家庭之間傳播是一種可能的存在,并且提到了傳播途徑是“破損”的黏膜。
如果一同就餐吃飯,健康人群體內沒有破損的黏膜,又怎么會引起傳播呢?
我國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提到“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一般不會傳染HBV。”HBV也就是乙肝病毒。
另外,據資料顯示,乙肝患者的唾液、血液、尿液、乳汁中確實可以檢測到乙肝病毒。但是一同吃飯,即使將乙肝病毒吃進體內,乙肝病毒也不會通過消化道傳染,因為消化道內沒有可傳染的受體。
但是,發生牙齦出血、口腔潰瘍、咽喉紅腫、咬破嘴巴就不好說了,這樣給病毒入侵提供了“大門”。
不過記住,即便如此,人體內的抗體不是吃白飯的,90%以上的乙肝病毒會被清除,沒有被清除的,才會引起感染。
所以,我們只能說與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起吃飯,只是存在傳染的可能性,且這個可能性極低。再者,乙肝病毒在空氣中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會很快失去活性,而且筷子已經過清洗,造成乙肝病毒傳染性幾乎為“零”。除非那雙筷子剛剛被用過,且沒有清洗,你的口腔內又有傷口,更驚喜的是你抵抗力非常差,沒有注射疫苗。這個概率比中彩票還低吧?!
我國乙肝疫苗已經普及,大多數人攜帶抗體,并不會因為吃飯而造成傳染。即便與乙肝病毒攜帶者一同吃飯,只要做好就餐措施,如使用公筷、嘴里有傷口期間不就餐,基本可避免吃飯造成的傳染。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