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患急性傳染病或其他慢性疾病者不能接種乙肝疫苗。患有皮炎、化膿性皮膚病、嚴重濕疹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等待病愈后方可進行乙肝疫苗接種。
3、患有嚴重心、肝、腎疾病和活動型結核病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神經系統包括腦、發育不正常,有腦炎后遺癥、癲癇病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有腋下或淋巴結腫大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應查明病因治愈后再乙肝疫苗接種。
4、有哮喘、蕁麻疹等過敏體質的小兒不宜乙肝疫苗接種。有血清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蕁麻疹及對青霉素、磺胺等一些藥物過敏者,不宜乙肝疫苗接種。
打乙肝疫苗后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1、局部反應
疫苗接種后,有的人可在針孔處出現紅腫和硬結等現象,是短暫的炎癥反應,有的人可在接種部位發生輕度的紅、腫、熱、痛的炎癥反應,有的人還可能出現局部淋巴結腫大或淋巴管炎。上述反應一般在48~72小時消退。
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范圍又分為輕、中、重。輕的直徑小于2、5厘米,中的在2、5~5厘米之間,超過5厘米為重反應,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大。
如果局部紅腫較重,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后紅腫嚴禁熱敷)。早晚各一次,每次5分鐘左右。并要勤換內衣,避免破潰后感染。如局部感染時可涂龍膽紫藥水。這些癥狀可通過熱敷或自行在一天內消失。
2、發熱
中低度發熱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可自行緩解,必要時可對癥治療。兒童打疫苗后出現低熱、針孔處正常的,一般在預防接種后24小時左右出現。
5~10%的兒童在接種4-10天后發燒,輕的37~37、5℃,中的 37、6~38、5℃、39℃以上為重的。如果重度發燒可服用退燒藥。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后,其他癥狀也就自行消退。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3、其他不良反應
除此之外,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很少持續3天以上。
注射預防針后要加強護理:要好好休息,不要跑跳過多。保護打針部位的清潔,不要用手抓。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如大蒜、辣椒等,多喝開水。
結語:看了以上文章的介紹,對于注射乙肝疫苗注意什么都了解了吧,不管是注射乙肝疫苗,還是就平時打預防針,都會出現不良反應的,所以說好在打完疫苗,注意觀察半個小時,這樣可以做到如果有什么不良的反應,可以第一時間進行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