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健康是十分重要的,當人的肝臟出現問題時,人體健康便會接連出現大問題,對肝臟危害大的疾病除了肝癌之外,肝吸蟲病一定榜上有名,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肝吸蟲病的原因,肝吸蟲病的癥狀,希望大家都能夠避免這種危險的疾病。
肝吸蟲病
肝吸蟲病是因為華支睪吸蟲寄生于人體肝內膽管,導致的疾病。它的主要發病原因如下。
發病原因
華支睪吸蟲是雌雄同體的吸蟲。其生活史復雜,按發育程序可分為成蟲、蟲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蟲等八個階段。成蟲寄生在肝內膽管系統,尤其在膽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見于胰腺管內。成蟲蟲體狹長、扁薄,前端尖細,后端較鈍圓,狀似葵瓜子仁。體表無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為(10~25)mm*(3~5)mm,有口、腹兩個吸盤,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腸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體,其兩個睪丸均呈分支狀,前后排列于蟲體的后端(圖1)。成蟲蠕動緩慢,大多吸附于膽管內壁黏膜。其蟲卵是人體寄生蟲卵中小的一種,約為(27.3~35.1)μm*(11.7~19.55)μm,呈橢圓形,略似電燈泡狀,殼厚,呈棕黃色,一端有陷入于卵殼中的小蓋,在連接處卵殼增厚,卵內含一個毛蚴。
華支睪吸蟲的第一中間宿主是多種淡水螺,第二中間宿主為淡水魚類。
成蟲寄生于宿主的肝內中、小膽管內,有時移居較大膽管或膽總管,大都是吸附于膽管內壁的黏膜,以組織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質為營養,營有性生殖。蟲卵隨膽汁到達腸道,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溝中,被第一中間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內毛蚴即在螺腸內孵出,穿入腸壁,在腸道周圍軟組織內先后發育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離開螺體逸入水中,鉆入第二中間宿主淡水魚(鯇魚、麥穗魚、棒花魚、鯽魚及鯉魚等)或淡水小蝦體內,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終末宿主動物如吃進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魚或淡水小蝦后,囊蚴外殼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腸內幼蟲脫囊逸出。幼蟲沿膽總管移行至肝內膽管寄生,后在膽小管發育為成蟲。
發病機制
華支睪吸蟲多寄居肝膽中,以組織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質為營養,引起患者消化不良、是與不爭等消化系統癥狀。蟲體及蟲卵的機械刺激及其代謝產物的作用是引起患者免疫應答的原因,導致患者出現肝區腫痛、膽管炎等。當大量感染時,蟲體堵塞彈道,引起阻塞性黃疸。
病理變化
常見的病理變化有膽管阻塞、膽汁淤積,膽管上皮細胞發生脫落,繼而呈腺瘤樣增生,膽管壁增厚而逐漸變狹窄,膽管呈圓柱狀或囊狀擴張。膽管周圍與門靜脈周圍均見纖維組織增生,以及淋巴細胞與嗜酸性粒細胞的浸潤,并向肝實質擴散。在中毒感染的兒童病例中還可出現肝硬化。華支睪吸蟲感染還與原發性肝癌、膽管癌的發生密切關系。
肝吸蟲病患者的的癥狀
1.消化不良
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道反流病。消化不良主要分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器質性消化不良。屬中醫的“脘痞”、“胃痛”、“嘈雜”等范疇,其病在胃,涉及肝脾等臟器,宜辨證施治,予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偶然的消化不良可以由進食過飽、飲酒過量、經常服用止痛藥如阿司匹林等引起。在精神緊張時進食,或進食不習慣的飲食也可引起。
慢性持續性的消化不良可以是神經性的,即精神因素引起的,也可以是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消耗性疾病引起,膽囊摘除后的患者也可經常發生消化不良。不管哪種原因,都因為胃缺乏動力,不能正常進行工作, 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
2.乏力
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癥狀,可以是肝病的早期癥狀,也可以是其他一些疾病的預警信號,如腫瘤,甚至是生理性的,如過度勞累。乏力主要是患者的自我感受,有一定的主觀性,主要是靠與平時的日常活動相比得出的,如平時可以上三層樓,現在上一層樓即感氣喘,雙腿發軟,懶動等。一般來說,肝病患者的乏力程度自輕度疲倦到嚴重乏力,與肝病的嚴重程度相一致。
體力勞動者飲食太淡易致疲勞,是因為鹽中的鈉能加強神經肌肉的興奮性。睡眠不足可使人感到乏力,但神經衰弱者如長期服用安眠藥,也會感到軟弱無力。嗜好飲酒者常有疲倦感,饑餓的人因缺乏蛋白質和缺鉀也感乏力,疲乏軟弱有時是維生素B1缺乏癥者的前驅癥狀,嗜酒者易患此病。
肝吸蟲病的鑒別診斷
肝吸蟲病應與傳染性肝炎想鑒別診斷。傳染性肝炎是傳染性肝炎病毒由患者的大便排除,通過手、水、蒼蠅污染的食品而傳染給別人,其中手的作用是特別大,其次是通過未經消毒的注射器來傳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