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家族有息肉病或結直腸癌的人群,目前已經可以進行基因檢測,來判斷該人群是否具有遺傳傾向。而家族性的息肉病關鍵是“早發現,早治療”。
預防腸癌,在控制脂肪攝入量的同時,飲食也不宜過于精細;經常坐著工作的人,要增加活動量。每日堅持多飲水,保持排便通暢,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肝癌
有肝癌家族史,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能聽到人們談論“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所謂“三部曲”,即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患上慢性乙型肝炎,進一步發展到肝硬化,終罹患肝癌。那么乙肝病毒攜帶者,或者說得了乙型肝炎就一定會發展成肝癌嗎?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肝癌的發生與乙肝病毒的量有很大關系。另外,年齡大、男性、轉氨酶水平高、有肝癌家族史也是肝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
但是,三部曲不是每個乙型肝炎患者的必然之路,只是很小部分的乙型肝炎患者會發生肝硬化,甚至肝癌。汪教授認為,首先,積極有效的抗病毒治療是控制三部曲進展的根本,病毒的數量和機體的免疫狀態是病情發展的基礎。只有控制住病毒的復制,才能夠減少或阻斷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發展。
第二,肝炎的活動與肝硬化的發生呈明顯的正相關,與肝癌的發生也有明顯的相關性。保護肝臟不受侵害和肝功能正常,可以降低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
第三,定期檢查甲胎蛋白等腫瘤標志物,以及肝臟的影像學檢查是早期發現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即使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攜帶者在病情穩定時,也應每半年做1次肝臟B超檢查,這樣才有可能做到在發現肝癌時,腫瘤處于早期狀態,從而爭取到早期手術治療治愈的機會。
胃癌
一家人一起吃飯,可能相互感染幽門桿菌
和其他腫瘤相比,胃癌表現出一定的遺傳傾向。
南京白下區的一對母女,在三年間接連被查出患上晚期胃癌。為母女倆分別進行過手術的主治醫生說。
近年來,胃癌家族發病率高,究其致病原因,多與生活飲食習慣相同有關,如家庭成員口味相似,喜食腌制、風干、煙熏、重鹽重油的食物。
更重要的是,在我國,家庭成員同吃一盤菜,互相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可能性較大。
早期胃癌患者80%沒有癥狀,少數患者只有一些如食欲不振、早飽、腹部不適等不典型癥狀,極易同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相混淆。所以胃病患者千萬不要進行自以為是的自我診斷,或自我買藥治療,這極有可能影響對胃癌的及時發現,尤其是當你的親人有多人患有胃癌的話,那就要更加小心了。
專家建議,胃鏡是上消化道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對于正常人來說,年齡超過50歲就應該定期做胃鏡篩查病變,3—5年做一次即可,對于有家族胃癌史的人來說,40歲以上就應該定期做胃鏡篩查可能的病變。
總結:癌癥大多是沒有遺傳性的,但有一些因為遺傳疾病所引起的癌癥存在一定的遺傳性,如乙肝所導致的肝癌,因此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尤其是對于乙肝等會導致癌癥,又有遺傳性的疾病預防一定不可輕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