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體檢都有人因為體檢單上的結節而坐立不安,很多朋友認為結節是癌癥的前兆,事實不然,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便是關于結節的話題:結節的原因,如何遠離結節,結節會癌變嗎。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結節的原因
目前醫學界對于結節為什么會出現,尚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結節是一種體積很小的腫物,稍大一些的叫做包塊,人體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現結節,如常見的有甲狀腺結節,肺結節、皮膚結節等。
結節只是影像學上的一個描述性名詞,指的是病灶的大小,而不是病灶的性質,必須通過進一步檢查或者定期復查才能確定良性或惡性。
多數結節是良性
目前甲狀腺結節90%以上是良性結節,甚至可以說95%以上都是良性的,即便是甲狀腺惡性腫瘤,也有95%以上屬于乳頭狀癌,它是一種惰性腫瘤,不愛轉移,也不愛進展。
因此醫生圈兒里有句玩笑話:“如果一生一定要得一種癌的話,那我選擇甲狀腺癌。”前列腺結節隨著年齡增加,發生率也明顯增加。
50歲的人中,有一半能檢查出微小的前列腺癌,但這屬于臨床前期,實際上的前列腺癌并沒有這么多。微小的前列腺癌就好比死火山,只有極少一部分才是活火山。
盡管肺結節在亞洲多發,但只有10%~20%是惡性的,大部分都是良性的,沒必要過度擔心。
癌變風險微乎其微
很多人擔心結節會癌變,其實“癌變”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一些患者認為的“轉癌”,可能是初未能明確診斷,疏忽大意了。
近日,研究發現,甲狀腺腺瘤樣結節與甲狀腺乳頭狀癌兩者在遺傳進化上完全不相關,甲狀腺癌更傾向于從正常甲狀腺直接發展而來,而不是此前所認為的,先變成良性結節,再進一步演變成甲狀腺癌。
治療不能“一刀切”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難免出現各類結節,但不能“一打噴嚏就吃感冒藥”。
一般情況下,良性結節隨診3~6個月,如果1~2年內沒有太大發展,基本上就不用管它了。
千萬不要為求心安,貿然手術切除結節,否則可能傷及血管和神經。只有當結節周邊不整齊,大量鈣化,血流異常,壓迫神經、器官或影響美觀時,才可以考慮手術。
一般來講,直徑在4毫米以下的肺結節良性居多,8毫米以上可能有問題,但還要做進一步檢查,按照標準指南,衡量手術的必要性。
有些人一有結節就恐慌,有些人則根本不把結節當回事。有些結節還是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皮膚結節。
一般而言,皮膚類結節多是良性的,常見的有面部皮脂腺結節、小腿上的結節性紅斑、外陰部位的囊腫等。
但皮膚結節和其他結節不同,不集中于特定部位,可以從頭到腳都長,病因復雜,有的單獨發生,有的是系統性疾病的表現;有的長期攜帶也沒關系,有的則要系統觀察治療。
“三自”遠離結節
結節就像身上的黑痣一樣,沒有必要風聲鶴唳,關鍵還是要動態觀察。
結節高發人群一定要“留個心眼兒”,比如有家族病史的患者,曾有相關疾病史,經常接觸輻射、放射線的特殊職業者,長期處于高壓、熬夜狀態的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