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人體出現發熱現象,我們首先想到是不是感冒了、受涼了、病毒感染了、亦或者發生其他重大疾病了。但是這些發燒中,總有一些被忽視的因素。
先來看兩個醫生遇到的小故事:
故事一
一位消化科醫生接收了一位患有結腸息肉和酒精性肝硬化的病人。并且結腸多處出現息肉,醫生懷疑有不典型增生,離發生結腸癌不遠。
醫生給他開了奧美拉唑和還原型谷胱甘肽,奧美拉唑可以殺死療幽門螺旋桿菌,對胃腸道有治療和保護作用。還原型谷胱甘肽屬于保肝藥,針對酒精引起的肝損傷有肯定的療效。
可是病人用藥后就開始發燒,而且是每次發燒從輸液是開始,發燒越來越嚴重。經過詳細體檢后,并不是感冒、感染引起的發燒,終醫生選擇停藥,沒想到病人體溫開始逐漸恢復正常。此時醫生,才在心中確定,發燒是因為藥物引起。
故事二
一位呼吸科醫生,收到了一位發熱、咳嗽有痰、胸痛的患者。醫生診斷他是肺炎,所以開出了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兩種藥物。這兩種藥物都具有抗感染、抗炎癥的作用。
在用藥2周后,病人的病情已經減輕,各種身體治標接近正常,但是在第15天治時,病人出現了高熱,高達40℃,并且每次發燒都在輸液后。
所以醫生懷疑是藥物導致的發熱,暫停藥物后,病人沒有再出現發熱。
兩個故事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藥物熱
所謂藥物熱,其實是藥物引起的身體發熱現象,也屬于藥物過敏反應現象。
藥物熱的特點
藥物熱與普通的發熱不同,一般發熱時間長,平均時長為7.8天。發熱體溫高,一般超過39℃。發熱時間不規律,發熱后退熱藥不見得有效,不過停用疑似藥物后,體溫會迅速下降。
除此之外,藥物熱還會伴有過敏、皮疹、寒戰、頭痛、肌肉酸痛、惡心、腹瀉等現象。
而正因為這些現象,也導致了藥物熱容易被忽視,或與感冒、肺炎等疾病混淆。
容易導致藥物熱的藥品
藥物熱雖然發生率低,但是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所以大多數藥物都可能造成藥物熱,包括腫瘤類藥物、抗生素類藥物,其中抗生素類藥物引起的藥物熱比較多見。
關于發熱定義
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不明白什么是發熱。所謂的低熱,其實是體溫在37.3-38℃之間;38-39℃,稱之為發熱;超過39℃叫高熱;如果說超過41℃則稱為超高熱了。
另外,醫生說如果一天的體溫差大于1-1.2℃,也屬于發熱。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