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說生命的五要素便是:吃喝拉撒睡。而“拉”常常被我們所忽視,只有當出現疾病時候才反應過來,需要看醫生。其實一些消化道、腸道疾病可以提前從糞便的顏色、形態、排便習慣等反應出來。尤其當發生以下情況時要當心危險在萌芽!
排便習慣的改變
從排便次數來看,一天排便次數1-3次或2-3天排便一次,都屬于正常情況。但是當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改變,如4天甚至一周不排便,或每天排便10次以上,亦或出現便秘、腹瀉交替的發生,可能屬于腸道腫瘤。
大腸分為盲腸、升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等幾段,排便習慣的改變,在大腸各個部分都可能發生腫瘤。
大便形狀、顏色、氣味的改變
大便的外觀能預示一些疾病的發生,直觀而且明了。
1.大便稀、泛紅色,可能是大腸粘膜出血,如果再混有粘液、膿液,要考慮是否伴有腸炎。
2.大便呈暗紅色、黑色,排除有色食物導致,可能為上消化道出血,血液在腸道內發生了氧化,導致大便發黑、發暗。
3.大便有白色泡沫、油脂狀泡沫,或夾雜未消化的食物,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嬰幼兒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4.大便像鼻涕,有紅色或白色。這種大便屬于膿液、血液、粘液的混合物,可能是細菌引起的疾病,如慢性結腸炎。
5.大便出血白色、似陶土。說明膽汁沒有進入腸道,膽管發生了堵塞。膽汁會經過血液循環進入皮膚,使皮膚發黃、瘙癢。病因一般為膽結石、肝癌、膽管癌等。
6.大便表面帶有鮮紅色血液,說明血液剛附在大便上不久,沒有與大便混合。一般是痔瘡引起,如外痔、內痔、肛裂等。
7.大便一直呈扁平狀、帶狀,要注意檢查直腸癌、直腸潰瘍等疾病。
另外,大便的氣味與飲食有關,愛吃肉,排便臭味重,吃素則氣味相對較輕。不過,患有直腸癌的人排便會一直有惡臭。
發生排便困難
排便,需要人體多個系統的參與,結腸的結構、腸壁的神經、腸內容量等都影響排便,包括括約肌張力下降、盆地肌放松等。發生排便困難需要檢查人體多個組織或器官。
但是排便困難要區別于便秘,不管何種因素導致的便秘,大便都以干燥、粗、硬為主要表現,并且排便間隔時間長,排便不規律。
總覺得排不干凈
排便時總不能“一次搞定”,站起來后又想拉,可是用力又拿不出或只能拉出一點點,總覺得沒排干凈。
其實這種現象屬于中醫范疇,因為飲食、情緒、起居環境導致的脾濕、腎虛,導致大便粘膩。需要加強鍛煉與去濕氣,少吃生冷、油膩食物。
另外,發生慢性腸炎也可能有這種現象。
所以,身體一些潛在危險的發現,不僅要依靠醫生,還要依靠自己的多觀察。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