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蠶豆病?其實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吃蠶豆而引發的疾病。當然這是為通俗的說法。我們只有了解蠶豆病的癥狀,這樣才能防患于而然。那么蠶豆病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呢?
什么是蠶豆病
蠶豆病是對于北方人來說并不常見,它常見于發生于長江以南地區,主要是由于遺傳性紅細胞六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酶)缺乏者進食蠶豆后,隨后發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又名胡豆黃,蠶豆黃。常見于小兒,特別是5歲以下男童多見,約占90%,常發生在蠶豆成熟的季節,進食蠶豆或蠶豆制品(如粉絲、醬油)均可致病。
患者通常于進食蠶豆后24~48小時內發病,表現為急性血管內溶血,有全身不適,發熱、惡心、嘔吐、迅速貧血、黃疸、血紅蛋白尿,溶血嚴重者出現休克、少尿、無尿、酸中毒和急性腎功能衰竭癥狀。
其發病與否,病情輕重與吃蠶豆的數量無關,有時吃1~2粒也難幸免,有時吸入或接觸蠶豆花粉即可發病,甚至有時乳母吃蠶豆也可通過乳汁而致病。本病的貧血程度和癥狀大多很嚴重。
一般病例癥狀持續2~6天。如果不及時糾正貧血、缺氧和電解質平衡失調,可以致死;但如果及時得到救治,能擺脫危險而康復。在低發地區,本病易被忽視而漏。目前為止沒有特效根治的藥物,發病后主要是根據病情對癥治療,這就要求蠶豆病患者平時要避免接觸誘發的因素。
蠶豆病的癥狀
蠶豆病是我國南方常見的遺傳病之一,呈X性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因此,家庭中有蠶豆病史者,應禁食蠶豆。那么蠶豆病的癥狀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蠶豆病在兒童身上出現的幾率比較高,在每年3-5月蠶豆成熟季節時發病多。一般是在進食蠶豆后12~24小時突然發病,出現急性溶血危象癥狀:寒戰、高熱、黃疸,嚴重者可致昏迷、驚厥、休克、心功能不全和急性腎功能衰竭。貧血嚴重者,如不及時搶救,可于發病后1~2日內死亡。所以在發現病情發作的時候就要及時送往醫院,防止病情的惡化。
導致蠶豆病孩子的死亡原因多為貧血、嚴重酸中毒以及并發癥如急性心腎功能衰竭、肺炎、腦實質出血等,因此各位家長萬不可掉以輕心。
蠶豆病的病因
目前來說,蠶豆病的致病機制尚未十分明了。已知有遺傳缺陷的敏感紅細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夠的NADPH以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還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蠶豆和某種因子后更誘發了紅細胞膜被氧化,產生溶血反應。G-6-PD有保護正常紅細胞免遭氧化破壞的作用,新鮮蠶豆是很強的氧化劑,當G-6-PD缺乏時則紅細胞被破壞而致病。
另外一種是伴性隱性遺傳,也有人認為是伴性不完全顯性遺傳,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蠶豆中可提出多種活性物質,如蠶豆嘧啶核苷、蠶豆嘧啶、多巴、多巴糖苷和異脲咪等,認為可能與蠶豆病的發病有關。
蠶豆病是能夠遺傳的,所以3歲以下兒童,第一次吃蠶豆要謹慎,一旦發現兒童吃蠶豆后出現低熱、腹痛、皮膚發黃、尿色加深等癥狀,須立即送正規醫院就醫。如果家有蠶豆病史的孩子,不但要禁食蠶豆,還要避免接觸蠶豆花粉、樟腦丸、龍膽紫(紫藥水),以及磺胺類藥物,因為這些東西都含有氧化劑。
蠶豆病的治療
蠶豆病是一種重在預防,根治的可能性小的病,也就是說蠶豆病是不能治好的。那么在中醫與西醫當中,是怎么治療蠶豆病的呢?
西醫對蠶豆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