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見于截癱、慢性消耗性疾患、大面積燒傷及深度昏迷等長期臥床患者。
2.多發于骶骨、坐骨結節等骨隆突處。
3.在持續受壓部位出現紅斑、水皰、潰瘍三步曲病理改變。
褥瘡是指短時間強大壓力或長時間低壓力導致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隆起上肌肉缺血性壞死和潰瘍形成。褥瘡好發于尾骶骨、股骨大轉子處、內外踝、脊柱等部位。褥瘡可見于任何年齡,但老年人多見,尤其是7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
癥狀體征
1.臨床表現
(1)癥狀不典型:由于老年人痛覺減退、癡呆等,不能及時反映褥瘡的發生,需醫護人員嚴密觀察受壓部位,以便及時發現。特別是褥瘡引起全身感染時,早期表現多不典型。凡出現發熱、血沉加快、低體溫、顫抖、寒戰、出汗、神志改變等均應警惕褥瘡合并感染的可能。
(2)易繼發感染:老年人由于主要臟器實質性細胞萎縮和數量減少,使得臟器貯備能量減少,適應能力降低,機體免疫力下降,容易發生受損局部及其周圍的感染,嚴重者可致膿毒血癥。
(3)愈合困難:老年人多為混合性褥瘡,影響褥瘡愈合的因素復雜,如年老、營養狀況差;免疫系統功能減退,致使吞噬細胞形成減少,吞噬作用減弱;情緒緊張,微血管收縮,使微循環給創傷床傳送營養素減少,因而修復能力差,愈合極難,是延長住院時間、減慢康復速度、增加病死率的重要原因。
2.分類
(1)普通壓迫性褥瘡:由于局部受壓缺血所致。受壓前局部血液供應正常,褥瘡與周圍皮膚溫差小,愈合時間較短(<6周)。
(2)動脈硬化性褥瘡:因血管硬化、狹窄影響了局部血液供應所致。此類褥瘡皮膚溫差較明顯,不易愈合,容易發生潰瘍和壞疽,為繼發感染提供了更合適的條件。
(3)臨終前褥瘡:常發生于多臟器功能衰竭及晚期癌癥等癥情危重者,此時機體全身衰竭,一旦發生褥瘡,極不易愈合。
(4)混合性褥瘡:常因受壓、動脈硬化、衰竭、營養不良、感染、局部浸潤等多種原因所致,是臨床上常見的褥瘡類型。
結語: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因為身體免疫力開始下降,所以就會特別容易得褥瘡。在平時的時候,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鍛煉身體,這樣才能減少得褥瘡的幾率。如果發現自己得了褥瘡,就要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