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升高往往意味著患者癥狀因細菌性感染而導致各身體器官和組織的急性或慢性的感染、炎癥、組織損傷等情況,因為白細胞是一類具有吞噬功能的細胞,可以看作是人體防御系統的重要防線,當發生感染時,白細胞中數量多的嗜中性粒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會迅速出現(表現為白細胞數量的增多),吞噬入侵人體的細菌、寄生蟲等病原體。
而且這種細菌性感染程度往往與白細胞數量升高成正比。而白細胞不升高往往被看作是病毒入侵導致的感染,白細胞升高呈幅度較小、緩慢的狀態。
此外各種組織損傷、外傷、手術后、急性失血、中毒、惡性腫瘤、急性中毒等白細胞也會有明顯升高,但這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和其他檢查手段進行判斷和分析。
白細胞升高嚴重的問題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也就是白血病,其白細胞常會明顯升高,其升高幅度可以是正常人的數倍或數十倍以上。此類患者不僅白細胞數量出現明顯改變,更重要的是其質量發生重要變化,大量幼稚細胞出現在外周血液中。白血病有許多類型,可分為急性與慢性,此時不僅僅要看白細胞數量,還需要做血涂片甚至骨髓穿刺檢查、流式細胞分析和分子生物學檢查才能確認。
當白細胞數量低于4×10^9/L時被稱為白細胞減少,但其臨界值往往設定為(2.5~4)×10^9/L,也就是說低于2.5時肯定考慮為異常。
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也是不可忽視的問題,長期接觸放射線、各種理化因素導致的中毒、腫瘤的化療和放療、脾功能亢進、自身免疫病、再生障礙性貧血、造血功能障礙等都會導致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當然這些疾病的診斷還要依靠其他的檢查手段才能確定。應該注意的是,當白細胞數量明顯減少,特別是中性粒細胞低于1.0×10^9/L時,非常容易發生感染、反復感染,且疾病治愈較為緩慢,甚至可以引發敗血癥,此時一定要引起患者本人和臨床醫師的高度重視。
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按照體積從小到大是: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血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
顆粒白細胞
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
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性,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并能對抗組織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堿性粒細胞中有嗜堿性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與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在抗原-抗體反應時釋放出來。
在人體的正常糞便中偶爾能見到少許白細胞,所以糞便檢查中白細胞的多少可以作為腸道是否有炎癥的一種依據,
無顆粒白細胞
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大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
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后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
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
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單位,其中中性粒細胞占0.50~0.70,嗜酸性粒細胞占0.005~0.05,嗜堿性粒細胞占0.005~0.01,單核細胞占0.03~0.08,淋巴細胞占0.20~0.40。
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癥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各類白細胞的防御保護作用各不相同。
結語:看了小編上文的介紹,您是不是已經知道白血球正常值了呢?您是不是也已經知道白血球的分類是什么了呢?小編希望您可以把今天學到的有關白血球低是怎么回事的知識分享給您身邊的小伙伴們哦,還等什么,趕快一起來學習一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