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出生會給家庭帶來很多喜悅,同時也帶來很多哭鬧,新父母總是煩惱孩子吃的頻繁、拉得多,要不停的換尿不濕、尿布,煩惱什么時候孩子能夠大小便自理。
但是,有這樣一位小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沒有排胎便,還發生了中毒。比起這樣的擔憂,給孩子換尿不濕真的是幸福的煩惱。
為什么出生后會沒有胎便?
前幾年,新聞報道出生沒有一個月的小寶寶四次接觸醫生。
第一次
父母發現剛出生后的寶寶沒有排胎便,咨詢醫生,醫生認為可能是吃得少造成的。
第二次
父母將胎兒抱回家,但是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差,出生后第三天還是沒有拉胎便,打電話給醫院,醫生還說是吃得少造成,于是父母便多喂奶。
第三次
第四天發現寶寶不對勁,肚子脹,甚至能看到腸道、血管、肚皮很亮,像要爆開的樣子,這下父母終于著急了,馬不停蹄送醫院。
經過醫生對胎兒的腸道治療,恢復了正常,新父母以為孩子好了便抱回家。
第四次
可是回家后不久,又發生腹脹。而且這次更嚴重,寶寶有有中毒現象,臉色出現黃白色。
不得已父母又一次來到醫院,醫生在治療過程中還下了病危通知書。
為何這位寶寶會排便困難呢?
經過醫生檢查發現,寶寶的大腸下方靠近肝門處,有一段腸道非常細,甚至萎縮,導致沒有排便現象。屬于先天性巨結腸,終經過手術切除治好了寶寶的病。
導致先天性巨結腸的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種,遺傳因素,這也是大多數醫學工作者認同的一種說法,因為基因缺陷導致。
第二種,胎兒發育期間受到阻礙引起,如母體吃了不該吃的東西、處于污染環境等。
人體的腸道神經,其實在胎兒期12周之內便已經發育完成,發育方向是從口腔→腸道→肛門,發育過程中如果受到影響,部分腸道缺少神經系統,便會發生這類疾病。
因為腸道神經細胞會感知糞便的到來,從而形成便意。所以說懷孕的前三個月很重要,不能亂吃或亂服藥。
寶寶的排便次數、顏色、質地是判斷健康的晴雨表!
嬰幼兒無法表達身體的疾病問題,除了哭泣之外,家長只能通過觀察排便來判斷。
剛出生的胎兒排便次數,每天3-5次均為正常。之后隨著母乳喂養,嬰兒排便每天2-4次,或2-3天排便一次,但孩子體重增加、精神狀態好,便不必多慮。奶粉喂養,則需要注意糞便的質地,防止上火或缺水。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