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治性癲癇大家知道如何治療嗎?難道真的如它名字一樣“難治”嗎?今天給大家帶來難治性癲癇的治療方法以及用藥原因,大家只要抓準,難治性癲癇還是有希望被治愈的。
難治性癲癇如何治療?
難治性癲癇的治療要從綜合治療的觀點出發,不僅是癥狀治療(控制發作),更應從針對病因、改善腦功能等方面進行治療,同時要把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與對局部病灶的治療結合在一起。
(1)常用抗癲癇藥治療
①按發作類型選藥:先要查清患者的發作類型和過去用藥情況,確定是哪種難治性癲癇。選1種抗癇藥,開始就應用足量,再根據病情逐漸增量,直至發作控制或出現藥物毒副作用,此時血藥濃度往往高于正常水平。
②1種藥物治療時間超過3個月,血藥濃度已超過有效范圍或已出現毒副反應,確實無效時應更換第二種藥,但均應足量;
③聯合用藥:就是同時使用2種或更多種的抗癇藥物,它可以出現大于2種藥治療,或等于2種藥治療,或小于2種藥治療的效果。此時應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
(2)新型的抗癇藥治療:拉莫三嗪、奧卡西平等。
(3)輔助藥物治療:維生素E、鈣離子拮抗劑等。
難治性癲癇用藥方法詳解
一、用大劑量抗癲癇藥物,以提高腦內藥物濃度
目前的研究認為,難治性癲癇的病因可能與多藥耐藥基因有關,多藥耐藥基因的存在使腦細胞對抗癲癇藥物產生耐受性,腦內抗癲癇藥物濃度下降。因此,對于單一的抗癲癇藥物治療,適當加大抗癲癇藥物單藥治療的劑量,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腦內組織內的藥物濃度,達到有效地控制癲癇。Ohtsuka等應用大劑量丙戊酸(血藥濃度超過100mg/L)治療難治性癲癇,其中32.6%病情得到控制,26%療效獲得提高。
二、聯合用藥
難治性癲癇的一線藥物是卡馬西平、丙戊酸鈉、苯妥英鈉、巴比妥類、安定類及乙琥胺,在單一的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滿意,無法控制發作者,臨床上常采用多藥聯合治療,尤其是對有多種發作類型的癲癇患者,聯合用藥可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聯合用藥時應了解各種抗癲癇藥物間的相互作用,在原方案中添加藥物或從原合用方案中撤除某一種藥物都可以引起復雜的血藥濃度變化,治療過程中,應及時注意監測血藥濃度,如果不了解聯合用藥后血藥濃度的變化及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不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不但不會增加療效,反而會增加藥物的副作用。
1、盡量選擇少有或沒有藥物間相互作用的藥物
抗癲癇藥物的相互作用主要發生在三個環節:①吸收或排泄的干擾:苯妥英鈉和食物同時服用時血藥濃度明顯減少,因此,服藥和進餐至少應相隔2小時以上。②藥物在血漿蛋白結合部位的競爭:丙戊酸鈉、苯妥英鈉的蛋白結合率高,可使其他藥物從蛋白結合部位替換出來,使這些藥物在血中游離濃度增加,導致藥理作用或不良反應增加。③藥物間的代謝抑制和代謝誘導:如乙琥胺能抑制苯妥英鈉代謝。苯妥英鈉、苯巴比妥、撲癇酮等為肝酶誘導劑,可促進與其合用藥物的代謝,降低合用藥物的血藥濃度,但這些抗癲癇藥物無自身誘導作用,對自身的血藥濃度無明顯影響。而卡馬西平也是肝酶誘導劑,同時有自身誘導作用,長期使用不僅可導致與其合用藥物血濃度的下降,也可使卡馬西平本身的血藥濃度降低。丙戊酸鈉為肝酶抑制劑,與其他抗癲癇藥物合用時可增加合用藥物的血藥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