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原來屬于“不治之癥”,但是現在隨著醫學的發展重癥肌無力的治療已經開始慢慢能夠治愈了。那么具體的方法是什么,重癥肌無力的治療有什么偏方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上個世紀60年代,重癥肌無力被認為是“第二癌癥”,病人都伴隨終身的疲勞無力, 逐漸發展到死亡。如今,重癥肌無力的患病率為77~150/100萬,年發病率為4~11/100萬。女性患病率大于男性,約3:2。 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人們對重癥肌無力逐漸有了深入的認識: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由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障礙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肌無力的癥狀表現
Ⅰ型眼肌型:表現一般為眼皮下垂、視力模糊、復視、斜視、眼球轉動不靈活。
Ⅱ型輕度全身型患者一般表現為四肢肌群和眼肌受累,Ⅱa型無咀嚼和吞咽困難、構音不清,Ⅱb型存在咀嚼和吞咽困難、構音不清。
Ⅲ型重度激進型發病迅速,多由數周或數月發展到呼吸困難,病程短于半年發展至延髓、肢帶、軀干及呼吸肌的嚴重肌無力。根據病情又分為IIIa和IIIb型。
Ⅳ型遲發重癥型和Ⅴ型肌萎縮型Ⅳ型遲發重癥型常由Ⅰ、Ⅱa、Ⅱb型等經數年至數十年發展而來,病程長于半年。Ⅴ型肌萎縮型患者起病半年內即開始肌萎縮,發病率較低,少見。
肌無力三大診斷標準
新斯的明試驗呈陽性:新斯的明是治療重癥肌無力的藥物之一,病人在注射新斯的明后,癥狀得到緩解或者消失。 成年人一般用新斯的明1~1.5mg肌注,若注射后10~15分鐘癥狀改善,30~60分鐘達到高峰,持續2-3小時,即為新斯的明試驗陽性。
肌電圖單纖維陽性:肌電圖是較重復神經電刺激更為敏感的神經肌肉接頭傳導異常的檢測手段。 可以在重復神經電刺激和臨床癥狀均正常時根據“顫抖”的增加而發現神經肌肉傳導的異常,在所有肌無力檢查中,靈敏度高。
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滴度: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滴度的檢測對重癥肌無力的診斷具有特征性意義。80%~90%的全身型和60%的眼肌型重癥肌無力可以檢測到 血清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乙酰膽堿受體抗體抗體滴度的高低與臨床癥狀的嚴重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治療:手術徹底切除胸腺
手術切除胸腺需趁早:患者往往伴隨著胸腺增生或者胸腺瘤,胸腺增生后胸腺細胞會產生乙酰膽堿受體抗體,導致患者的肌肉無力、易疲勞的癥狀。 手術切除胸腺可防止乙酰膽堿受體抗體的產生,成人患者的胸腺一般好越早切除越好,從源頭治療可獲得比較好的預后。 國外早已把手術治療放在重癥肌無力治療的第一梯隊位置,彰顯其重要性。
手術切除胸腺需徹底:手術切除胸腺可避免乙酰膽堿受體抗體的產生, 因為只有切斷了產生抗體的器官才能防止病情惡化,而藥物治療一般用于緩解癥狀、控制病情。但從陳教授臨床治療的2000多例重癥肌無力病例發現, 仍有30%左右的患者存在異位胸腺,即胸腺附近的脂肪組織也存在產生抗體的胸腺細胞,所以切除胸腺以及附近的脂肪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