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關節對我們很重要,一個人的身體好壞首先要看關節的健康程度。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讓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加科學的預防,讓自己的身體健健康康的。
什么是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常見疾患之一。其特點是關節軟骨變性,并在軟骨下及關節周圍有新骨形成。該病的命名除骨性關節炎之外,也有稱之為肥大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骨關節病等。但目前仍稱以髖關節骨性關節炎者居多。
哪些情況會出現髖關節骨性關節炎?
髖關節骨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種類型。
原發性是關節軟骨生理性的退行變性,多見于老年人。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增齡:年齡增加是危險的因素,其患病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②髖關節過度使用: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髖關節者患病率高。關節軟骨對反復沖擊性負荷十分敏感而受到損傷,過量的負荷也可引起軟骨下骨小梁微骨折,重建的骨小梁對沖擊力的承受性差,退變加速。③肥胖:肥胖增加關節負重,同時肥胖引起姿勢、步態和運動活力的改變,影響關節的生物力學。④遺傳因素:不同種族和人群,髖關節骨關節病患病率不同。
繼發性是各種原因導致髖關節軟骨損害而發生的髖關節病。常見發病因素有以下幾種:①先天性發育異常:如髖臼發育不良、先天性髖關節脫位。②后天性關節面不平整:如扁平髖、股骨頭骨骺滑脫。③創傷:髖關節內骨折對位不佳,導致關節面凹凸不平;鄰近關節的骨折,對線不良,均可繼發髖關節骨關節病,又稱創傷性關節炎。④損害關節軟骨的關節疾病:如神經性關節炎、關節感染等。⑤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和大量飲酒引起股骨頭壞死,后期可導致髖關節病。
臨床表現
1.髖關節疼痛 開始輕微,有時因受涼、勞累或輕微外傷后感到有酸脹感。隨著疾病的發展,疼痛逐漸加重。關節開始活動時疼痛,稍活動后減輕,負重及活動多時加重。疼痛可位于腹股溝處,并向大腿或膝前內側放射,也可位于臀部及股骨大轉子周圍,并向大腿后外側放射。關節疼痛可長期不變,大多是慢慢加重。晚期關節退變嚴重時,骨贅刺激肥厚炎性的滑膜而疼痛加劇,臥位和翻身活動時也感疼痛。
2.髖關節僵硬 經過一段時間不活動,可出現暫時性髖關節僵硬。從一個姿勢轉變到另一姿勢時,活動感到不便并有酸脹痛。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為明顯,稍微活動后關節漸靈活。
3.髖關節活動受限 關節囊纖維化、骨贅、關節面不平可使髖關節活動范圍縮小,活動時可發出粗糙的摩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