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角徑(DC)
檢查者伸入陰道的中指尖觸骶岬上緣中點,食指上緣緊貼恥骨聯合下緣,以另一手食指正確標記此接觸點,抽出陰道內的手指,測量中指尖至此接觸點間的距離,即為對角徑。即為為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岬上緣中點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此值減去1.5~2cm ,即為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又稱真結合徑。
(2)坐骨棘間徑(BD)
測量方法是一手食指、中指放入陰道內,分別觸及兩側坐骨棘,估計其間距離。即測量兩坐骨棘間的距離。正常值約為10cm。
(3)坐骨切跡寬度
代表中骨盆后矢狀徑,其寬度為坐骨棘與骶骨下部間的距離,即骶棘韌帶寬度。將陰道內的示指置于韌帶上移動。能容納3橫指(5.5~5.6cm)為正常,否則屬中指骨盆狹窄。
3、超聲骨盆測量
骨盆測量除了可以借助測量器進行人工測量外,還可以應用超聲在孕中期測量骶恥徑,以了解孕婦的骨盆情況。
孕婦仰臥在檢查床,在下腹正中矢狀切面顯示骶骨岬,在恥骨聯合上橫切顯示恥骨聯合,以恥骨聯合中點旋轉探頭90,使探頭與孕婦縱軸一致,于子宮后方可見一彎曲弧型骨界面,較凸起處為骶骨岬,上下移動探頭,使掃描方向略向上,待骶骨岬與恥骨聯合回聲出現在同一平面時凍結圖像,恥骨聯合上緣中點內側與骶骨岬前端連線窄處的距離為骶恥徑亦入口前后徑。
1、骨盆入口平面狹窄的處理
(1)骶恥外徑≤16cm、骨盆入口前后徑≤8.0cm、胎頭跨恥征陽性時,屬絕對性骨盆入口狹窄,足月活胎不能入盆經陰道分娩,應行剖宮產術。
(2)骶恥外徑16.5~17.5cm、骨盆入口前后徑8.5~9.5cm、胎頭跨恥征可疑為陽性時,屬相對性骨盆入口狹窄。若產婦一般狀況好,產力良好,足月活胎體重<6斤,胎心率及胎位正常,應試產。試產2~4小時,胎頭仍不能入盆,或伴有胎兒窘迫征象,應及時行剖宮產結束分娩。
2、中骨盆平面狹窄的處理
中骨盆平面狹窄主要影響胎頭俯屈及內旋轉受阻,易發生持續性枕橫位或枕后位。若宮口開全,胎頭雙頂徑達坐骨棘水平或更低,多能轉至枕前位自然分娩,個別情況需手轉胎頭陰道助產。若宮口開全已1小時以上,產力良好而胎頭雙頂徑仍在坐骨棘水平以上,或出現胎兒窘迫征象,應剖宮產。
3、骨盆出口平面狹窄的處理
坐骨結節間徑與出口后矢狀徑之和>15cm時,胎頭可后移利用出口后三角空隙娩出。若兩者之和<15cm,足月胎兒不能經陰道分娩,應行剖宮產。
結語:骨盆測量是每一位準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什么一定要測量骨盆,這其實是為了更加精確地知道分娩的方式,看了上文的介紹,大家對于骨盆測量也都更加了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