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癥狀有很多人都不是十分的了解,一般來說發生多發性骨髓瘤患者身體都會出現凸起物,如果一旦發現就要及時去醫院治療了,具體是怎樣的,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臨床表現
起病多徐緩及隱襲,早期患者可無特殊癥狀,僅表現為不明原因的血沉增快、不明原因的蛋白尿、血涂片中發現紅細胞呈緡錢狀排列,進一步檢查顯示有血中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和(或)尿中有本周(Bence—Jones)蛋白,經過3~10個月,乃至長達數年,即所謂的“臨床前期”而后轉變為多發性骨髓瘤。
MM主要的病理生理變化有兩方面:①骨髓瘤細胞的增殖和浸潤;②骨髓瘤細胞產生大量的M一蛋白,引起相應的臨床癥狀和體征。
(一)骨痛
骨髓瘤細胞在骨髓腔內惡性增生,浸潤骨骼及骨膜,影響骨皮質血液供應,由基質細胞衍變而來的成骨細胞過度表達IL6,激活破骨細胞,導致骨質疏松,甚至溶骨性破壞。故骨痛為首發和常見癥狀之一。疼痛部位以腰骶部多見(70%),其次為涉及胸骨或肋骨的胸瘤(20%),以隨病情發展而加重。
(二)骨骼腫塊和病理性骨折
骨髓瘤細胞由骨髓向外浸潤骨質、骨膜,可引起局部腫塊狀突起,可自黃豆至乒乓球大小,質硬如橡皮,無壓痛或儀有輕壓痛。多見于胸骨、肋骨、顱骨、鎖骨、肩骨、鼻骨及下頜骨。
骨質疏松可致病理性骨折,突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常提示有病理性骨折,多發生于活動或扭傷后,多見于下胸椎及上腰椎的壓縮性骨折或肋骨的自發性骨折。
(三)貧血和出血
骨髓內骨髓瘤細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導致全血細胞減少。由于腎功能不全、促紅細胞生成素減少、繼發感染、M一蛋白引起高粘滯血癥所致的血漿容量增加等多種因素,幾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貧血。血小板生成減少、M-蛋白對血小板與凝血系統功能的于擾,血管壁淀粉樣變等均可能為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現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內臟和顱內出血。
(四)高鈣血癥
廣泛的溶骨性破壞導致血鈣增高,而腎功能不全影響尿鈣排泄,又加重血鈣增高,可出現頭痛、厭食、惡心、嘔吐、多尿,甚至心律紊亂和昏迷,需及時處理。鈣鹽沉積在腎實質叉可加重腎損害,故高鈣血癥是預后不良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