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看到一些場景就會莫名的難過,其實這就是由于外界的元素傳染了我們的情緒,什么是情緒傳染呢?生活中為什么情緒會傳染,如何避免情緒傳染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文章吧。
什么是情緒傳染
情緒傳染則是癔癥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這種情況多發生于一些常在一起生活的群體中,如學校、寺院、相對封閉或集中的工廠,以及其他公眾場所。初有一人出現癔癥發作,周圍目睹者的精神受到感應,相繼發生類似癥狀。
因為對于這類疾病的性質并非很了解,所以在這系列群體中就會引起恐懼情緒,在大家相互的心理暗示中和影響下,就會癔癥在短期內爆發流行。不過時間很短,并非會帶來特別多的危害。
為什么情緒會傳染
情緒傳染,又叫情緒感染,也稱群體性癔病,即癔癥的集體發病或流行性癔癥,則是癔癥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這種情況多發生于一些常在一起生活的群體中,如學校、寺院、相對封閉或集中的工廠,以及其他公眾場所。
初有一人出現癔癥發作,周圍目睹者的精神受到感應,相繼發生類似癥狀。由于對這類疾病的性質不了解,常在這一群體中引起廣泛的緊張恐懼情緒。在相互暗示和自我暗示的影響下,使癔癥在短期內爆發流行。不過大多歷時短暫,表現形似。
心理學上也有情緒傳染以及能量互動,可這種互動效應是非常微弱的。舉個例子,心理學上有“吸引力法則”:“無論是桌子、椅子等有形的物體,還是思想、情緒等無形的東西,都是由不同振動頻率的能量組成的。
比如一排音叉,當你敲響其中一個音叉讓其發出清脆的高調樂聲,沒多久,其他的音叉也會發出同樣高調的樂聲,它們的聲音會互相應和,產生共鳴,甚至愈來愈大聲。”可這個影響是微弱的,平時很多人都是感覺不到的,憑借敏感的儀器,才能觀測到。所以,心理“吸引力”和“影響力”不是朝夕就能達到明顯狀態的,而需要長時間的影響、熏染。
1992年,意大利帕爾馬大學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教授在做一次研究猴子腦細胞的實驗時發現,猴子在做動作時,大腦中某個特定位置的神經元就立即處于激活狀態;更令人驚訝的發現是, 猴子在觀察到別的猴子,甚至是人,在做同樣的動作時,大腦中的那個特定位置的神經元同樣被激活。
猴子的大腦似乎分辨不出“是自己實際在做”和“看到別人在 做”之間的區別。這些神經元就像一面鏡子,能直接在觀察者的大腦中映射出別人的動作,因此被稱為是“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后來發現,在人類的大腦中,也普遍存在著這種鏡像神經元,它們廣泛分布在兩個大腦半球的重要區域,包括運動前皮質(premotor cortex)和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
鏡像神經系統不但能對行為產生鏡像反應,而且對人的面部表情和情緒也會產生鏡像反應。這可能就是“情緒會感染”的真實原因。
當你看到面露恐懼的人,你也會感覺到心里一陣沒由來的恐懼,看到面露微笑的人,你也會心情隨之二放松,有時候我們經常會說:“我能感受到你的悲傷。”,其實這句話說得就是情緒傳染,是因為你的悲傷情緒傳染拿給了他人。
以下幾種方法可以讓你避免受到情緒緒傳染
第一,可以離開激怒的場所或者是對方。如果是火氣上來了,那么這個時候一個眼神、一句話都可能會成為導火線。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請選擇離開現場保持頭腦的清醒,然后再仔細想一下,也許你就會認為真的是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第二,可以暫時停一分鐘。一分鐘的時間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發生事端前暫停一分鐘也是非常寶貴的。因為這一分鐘的暫停就會制止一場爭斗,挽回一場災難,有時候還可以搶救一個生命。
有很多人提出這樣的倡議:在吵得很激烈的時候,一定要暫時停下來一分鐘,在罵得咬牙的時候也要暫時停下來一分鐘,在棍棒拿起以前要暫時停下一分鐘,在你打算拼命的時候也要暫時停下一分鐘。
也可以像美國第三任總統杰弗遜說的那樣:“先數到10,然后再說話,假如怒火中燒,那就數到100。”繃緊的弦就會稍稍地松弛下來。
第三,轉移注意力。發怒的時候在大腦中就會產生一個強烈的興奮灶,這個時候你就要建立另外一個興奮灶。
在遇到倒霉事情的時候,你會越想越氣憤,那個時候你就不如把那件事情丟開,然后看看報,或者是看看電視,唱唱歌,洗個澡,做一些輕松的事情,這樣的話你會漸漸地發現原來生活可以是這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