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過分害怕藥物不良反應
“吃藥會不會把人吃傻?”這是許多病人和家屬的疑問。在他們看來,抗精神病藥毒性大,長期吃會中毒,因而不愿接受藥物治療,而是偏信小廣告中包 治百病的神藥。
有位患者李某,因精神失常求治,服用氯氮平效果好,卻出現頭暈、口水多等副反應,父母理解為“中毒反應”而斷然停藥。后來李某病情加重,只得再度門診,服氯丙嗪后出現血壓偏低,再次停藥。
此后,父母帶他四處求醫,接受所謂“世代中醫的祖傳秘方”治療,直到李某因治療不系統,第三次住院時,父 母才深深感嘆:“這個代價太重了。”
抗精神病藥物有不良反應是不爭的事實,其中的過度鎮靜和錐體外系副作用使病人反應遲鈍,面部表情呆板,常被誤認為變傻了,其實這只是暫時現象, 隨著治療進行或通過調整劑量、加服對抗藥,通常可以恢復。
至于藥品說明書所列其他不良反應,都是通過大樣本臨床試驗總結出來的,發生率一般不高,即使發生 也不會都在一個病人身上出現。隨著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用于臨床,不良反應已大大減少,所以病人應該堅持使用。
3.求治心切,頻繁換藥換大夫
精神分裂癥的藥物治療強調足劑量、足療程。通常情況下,選定一種藥物后,逐漸加至治療劑量4~6周后就可見效,如果效果不佳,可繼續觀察或試著加量,一般慢性病人需要治療3-6個月左右還沒效才考慮換藥。
任何藥物發揮作用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服用幾天沒反應就認為無效而換藥,使得藥物不能充分起效,人為造成藥物無效 的假象,即使是好藥,也不可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另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個體差異很大,為了確定佳方案,大夫接診新病人時,需要詳細了解患者疾病表現、既往用藥情況及反應,在治療的過 程中還要根據病人的反應來決定加藥速度和劑量,如果頻繁更換大夫,這一切工作都無從做起,后損失大的是病人。
而相對固定就診大夫,會有利于病人接受系 統治療,其間可能有疑問、分歧,這可以通過與大夫的溝通來解決,因為患者有法律賦予的知情同意權。
4.見好就收,擅自停藥
抗精神病藥特別是新型抗精神病藥物的出現,使得精神分裂癥藥物治療的目標從初的減少攻擊行為,發展到今天的改善社會功能,回歸社會。
但精神分 裂癥畢竟是高復發率的疾病,為減少復發,倡導對精神分裂癥進行全病程治療,即急性期治療、繼續治療和維持治療。
研究證明,不進行繼續治療和維持治療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將增加2~3倍,因此現在一般認為,精神分裂癥病人在治愈后至少要維持用藥2~3年,而且病程越長、復發的可能性越大,需要維持治療的時間就 越長。
有3次以上復發者和一直未達到痊愈的病人,需要終身服藥,以控制病情,防止惡化。遺憾的是,許多患者、家屬因嫌吃藥麻煩,擔心長期用藥的副作用,在 一些主要癥狀得到控制后,隨意減藥或停藥。
有時,患者看起來恢復正常,家屬就認為不必再服藥,結果導致病情復發,不但使家屬面對照顧患者的沉重負擔,同時 每復發一次,治療難度就會增加一次,多次復發將難以恢復到原來的健康水平。
所以,選擇合適的藥物維持治療是防止復發的關鍵,那種只重視急性期治療,而忽略 維持期治療的見好就收思想會對病人貽害終身。
5.盲目從眾,追求新、貴藥物
為病所困的精神分裂癥病人和家屬做夢都想得到一劑去“根”的良藥,但是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是對癥治療,而非對因治療,因此這種去“根”的藥根本不 存在。許多患者表現相同,可能治療各異;治療相同,可能效果各異。
這就是精神分裂癥治療的復雜性。好藥就是適合自己病情的藥,并非新藥、貴藥就是好藥。別 人用著好的藥未必適合你,要看該藥的效益/風險、效益/成本比。
但總體上,新藥和老藥比療效相當或更優,不良反應(風險)明顯少,效益/風險比優于老藥, 盡管價格較貴,但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不妨選用新藥,因為新藥更有利于減少患者復發,促進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從長遠看效益/成本較高,但還要充分考慮經 濟承受能力。
結語:精神病的出現,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兩難的境地,那么精神分裂癥是傳說中的人格分裂雙重性格嗎,以上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精神分裂癥的癥狀以及心理療法,希望能夠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