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關于下肢血管硬化的相關內容,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這些小知識吧。
下肢血管硬化
不要忽視腿動脈硬化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PAD)是由于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危險因素。
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險性更高。
其次是高脂血癥,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
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風險。下肢動脈硬化是怎么形成的?
動脈硬化閉塞癥的主要發病機制可有下列幾種學說。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復合物、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癥等,導致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后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SMC)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并吞噬脂質形成SMC源性泡沫細胞,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該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并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流動力學學說
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因素起也起到一定作用,并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存在相互關聯。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位于血管壁的低切力區。而湍流則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遺傳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