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體溫呢?人體內部的溫度稱體溫。在保持恒定的體溫,是保證新陳代謝和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體溫是物質代謝的產物。今天將來了解一下體溫多少正常,體溫低下會引發什么疾病,以及影響體溫變化的因素都有哪些。
三大營養物質在氧化過程中釋放能量,其中50%%u5DE6右的能量變為體熱以維持體溫,并以熱能的形式不斷散發于體外;另有45%%u7684能量轉移到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鍵中,供機體利用。機體利用的終結果仍需轉化為熱能散出體外。這就是產生體溫的由來。
正常人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它通過大腦和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和神經體液的作用,使產熱和散熱保持動態平衡。在正常生理狀態下,體溫升高時,機體通過減少產熱和增加散熱來維持體溫相對恒定;反之,當體溫下降時,則產熱增加而散熱減少,使體溫維持在正常水平。
正常體溫不是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范圍。機體深部的體溫較為恒定和均勻,稱深部體溫;而體表的溫度受多種因素影響,變化和差異較大,稱表層溫度。臨床上所指的體溫是指平均深部溫度。
一般以口腔、直腸和腋窩的體溫為代表,其中直腸體溫接近深部體溫。正常值:口腔舌下溫度為37℃(范圍36.3-37.2℃),直腸溫度37.5℃(比口腔溫度高(0.3-0.5℃),腋下溫度為36.5℃(范圍36.0℃-37.0℃)。
影響體溫波動的因素
(一)晝夜節律
人類體溫具有晝夜周期性.一天當中的體溫,清晨2~6時低,黎明后開始上升,整個白天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下午6時達一日的高峰.這種以晝夜(24小時)為周期,往復出現高峰,低谷的生理現象,稱為晝夜節律.人類無論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區,體溫均呈現晝夜波動。
表面看來,白天體溫升高的原因,是由于活動多,代謝率高,產熱增加所致.其實并非如此.整天臥床保持安靜或徹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樣的體溫周期性變化.實驗表明,將受試者置于無任何時間標記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長期生活,晝夜節律照樣存在。
不過此時晝夜周期比24小時略長一些,謂之自激周期.如令受試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響,其生理周期逐漸恢復原狀,仍與地球自轉周期保持同步。
一般有人認為,這種節律的產生主要是來自于內源性的,因為受到了外界的節律起搏點(也稱生物鐘)的控制。在通過實驗的證明下,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節律的控制中心。
(二)性別
女子的平均體溫高于男子約0.3℃.除性別差異外,女子體溫還有月節律的特性.成年女子體溫水平隨著月經周期發生波動.如圖9-2所示.測定基礎體溫(早晨醒來,未起床測口腔溫)發現,月經前體溫較高。
月經來潮的同時,體溫約下降0.2~0.3℃,到排卵時體溫又降低0.2℃,此后突然升高.臨床上,可通過連續測定基礎體溫,以檢驗受試者有無排卵及排卵日期.女性體溫的周期性升降。
血中孕激素及其代謝產物水平高低相吻合,這一現象也足以說明這是一種周期性的變化,當然了也有可能是在生物鐘的控制下來進行的。
(三)年齡
新生嬰兒和幼兒的體溫調節機構尚未發育完善,應加強護理保溫.出生后數月隨著神經系統的健全和活動與休息規律的建立,逐漸形成體溫的晝夜節律。
老年人代謝活動減弱,體溫較青壯年為低,對外界環境溫度變化的代償能力下降,不能耐受外界環境激烈變化的刺激,也要及時注意保溫和散熱。
(四)體力活動與情緒
肌肉活動可使產熱量明顯增高,導致體溫上升.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可使體溫升高,有的機體在某種緊張情況下,體溫可升高2℃左右.而手術麻醉時,體溫下降,故要注意保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