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失眠的問題,可能是偶爾的失眠,也可能是長期的失眠問題。 而傳統中醫認為失眠的元兇是臟腑功能的失調引起,其中脾胃失和是主要因素。并且在中醫里脾胃是人體的后天之本,明代醫學家也提出養生要以脾胃為先。
脾胃不和則睡不好
《黃帝內經》中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 在中醫里脾胃的功能是對食物的消化、營養的運輸,脾胃失調則食物堆積、消化不良、胃腸道上火,從而會造成心神不寧、失眠問題。
現代人失眠除了精神因素之外,太忙碌導致的三餐不規律、加班吃宵夜、為了減肥不吃正餐,這些過飽、過饑、不規律的飲食都是對脾胃的傷害,引起失眠問題。并且除失眠之外,脾胃失調還有以下7種表現。
脾胃失調的7種表現
惡心、嘔吐:脾胃氣虛、脾濕等常會引起腹脹、嘔吐、噯氣等,繼而影響食欲。
臉色發白、發黃:脾胃失調之后,影響食欲以及對食物營養的吸收,長期則會出現“面有菜色”現象,臉色出現萎黃、蒼白、干枯等。
有出血現象:中醫里脾還主統血,脾不統血之后,容易有出血現象,如經期量多、便血等。
唇色蒼白、易干燥:傳統醫學認為脾胃有問題會在唇部有所體現,唇部易干燥、無血色、開裂及脫皮等,是脾胃不調的表現。
隱痛、冷痛:脾胃虛寒則容易發生胃部隱隱作痛、冷痛現象,尤其在疲憊、吃冷的食物后疼痛加重。
口腔上火現象:脾胃陰虛時則容易表現為熱、上火的現象,如嘴唇干燥、咽喉不利、大便干結以及舌頭紅等。并且容易有口臭。
精神狀態差:如睡不好、心慌、健忘、多夢等。
脾胃對人體影響多,又被中醫看作后天之本,所以養生提倡一年四季要養脾胃,但是不同的脾胃癥狀調理方法也不同,飲食、日常習慣都可調養脾胃。
如何健脾和胃
針對脾胃失調引起的失眠問題,《奇效良方》中記載的甘草瀉心湯具有奇效,但要尊遺囑服藥。飲食上可以多吃健脾胃食物,如山藥、蓮子、紅棗、小米、百合、薏米等。飲食習慣上,注意三餐的定時、定量,減少過辛辣食物、寒冷食物的攝入。
日常注意順應自然養生,避免過度熬夜,注意情緒的舒暢,以及注意給身體補充營養,因為長期的脾胃失調、失眠,還會有營養不良、內分泌失調現象。
本篇文章版權歸三九養生堂所有,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