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所致30%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后脫位很少見,多由于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后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杠桿作用力30%
當上肢高舉、外屜、外旋時,肪骨大結節與肩蜂緊密相接,并形成杠桿力的支點。若手掌撐地暴力上傳或暴力使上肢過度外展,肱骨頭受力后向前下部滑脫,成為盂下脫位。因胸大肌和肩腫下肌的牽拉,肱骨頭又滑至肩前成為喙突下脫位。
外傷30%
患者側向跌倒,患肢手掌或肘后著地,暴力沿著肪骨干傳至肋骨頭,使肋骨頭沖破較薄弱的關節囊前壁,滑至除突下間隙,形成吸突下脫位,此種脫位較為多見。若暴力過大,則肋骨頭可被推至鎖骨下部成為鎖骨下脫位,但臨床上較為少見。
因關節脫位而從間盂的邊緣撕裂,并且和骨頭剝離。之后雖然關節復位,但受傷的部位沒有愈合,形成一永久性的缺口,而無法維持肩關節的穩定度。
90%以上的肩關節脫位都是由前方脫出,所以,肩盂唇韌帶剝離處亦位于肩盂的前下方,也就是如此;再脫位都發生在肩上舉外展及外轉的動作。另外脫位次數多了,前方的關節囊亦被撐的變成愈來愈松弛,也使得脫位愈易發生。
脫位一次,關節就受傷一次,不但會造成關節軟骨磨損或是剝離掉落,甚至也會造成上盂唇韌帶的撕裂。大多數的病人對于肩關節進進出出的不穩定不以為意,認為只要多加注意某些不良姿勢或避免某些活動,其就可以減少脫位發生的機會。
1.手法復位
脫位后應盡快復位,選擇適當麻醉(臂叢麻醉或全麻),使肌肉松弛并使復位在無痛下進行。老年人或肌力弱者也可在止痛劑下進行。習慣性脫位可不用麻醉。
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三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術者位于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
此法在肌肉松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手法步驟: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松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后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并可聽到響聲。
(3)牽引推拿法
傷員仰臥,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并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術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結語:其實脫臼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一種外傷。對于脫臼的治療,我們應該針對不同的癥狀采取不同的措施,這樣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果你堅持復健,那么脫臼這種小傷對你而言是很輕松的!